身处草莓丛中,抬腕轻拍手掌,整个场景由亮转暗,瞬间“入夜”……记者在桦川县创业乡谷大村智能温室大棚内拍摄了一段“酷炫”的转场视频。视频灵感的实现少不了科技的加持,大棚里的补光灯和棚顶的“大棉被”成为最佳拍摄道具,但它们的“本职工作”是为了保证棚室内作物的生长。
智能补光系统
“当这里夜晚温度降低、光照变弱的时候,补光灯和棉被就派上了用场。”桦川县创业乡副乡长付明建介绍,棚室草莓的生长需要足够的温度与光照,夜幕降临时,智能大棚内系统会自动降下棚顶棉被,同时打开补光灯,灯光发射出的紫外线还能够杀菌消毒,为草莓提供一处适宜且健康的生长环境。
温室大棚的智能不只体现于此。在创业乡谷大智慧农业果蔬产业园的总控制室内,一大一小两块屏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正对门口的大屏上显示着5栋智能温室的棚内情况,右侧的小屏实时滚动着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
大屏上实时显示棚室内情况
“以往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中大多都是靠天吃饭,智慧系统的先进性在于其强大的数据信息采集功能和智能化程度可以做到,利用未来的天气来指导今天的种植生产。”
付明建说,智能温室管理系统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团队联合研发的北方寒地专用的,其包括智能升降系统、智能追光系统、智能补光系统等。各个系统在数字化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共享云数据空间,相互协调工作。
智能水肥一体机
在每栋大棚入口处都有一台智能水肥一体机,它是负责为作物补水、补肥的“管家”。“平常设备都能完成自动化的补水补肥,而咱们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在自动补水补肥的同时又有更高的安全性。”付明建边讲解边演示,他输入手动施肥的指令后,机器响两声后就停止了运转。
“在不缺肥料的情况下,系统会阻止人工操作,在系统默认的最佳生长环境中,如果连续人工干预5次,整个系统会报警,并将报警信息通过互联网直接发送到哈尔滨实验室,实验室会对报警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提供数据支持下一步棚室生产。”付明建说。
智能感光升降平台
往大棚里面走,智能感光升降平台正缓缓地将草莓架抬高。智慧系统会根据太阳的光照角计算作物的最大受光面积,升降平台会自动上下移动,使每一层作物能始终处在最优的生长环境。
穿梭在棚室之间,轻嗅着甜甜的果香气,感受着满满的科技感,“科技促振兴”已然照进现实。据了解,创业乡谷大智慧农业果蔬产业园项目是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2022年建成后确权到谷大村集体,通过租赁经营每年可收入40万元,其中75%用于脱贫人口和监测户增收,20%用于村级公益性事业支出,5%用于产业园内部设施维护维修。同时带动周边村屯40至50名劳动力就业,每名劳动力可实现年增收3000元以上。
通讯员:张嘉炎 周贺;见习记者:梁金池;记者:吴玉玺;摄影:梁金池;视频:梁金池 吴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