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擎辉 赵璞 本报记者 梁金池
“‘松粳528’在pH值为9.0的盐碱地中实现亩产503.9公斤!”
“‘齐粳8号’在pH值为9.2的盐碱地中实现亩产526.83公斤!”
“‘绥粳124’在pH值为8.6的盐碱地中实现亩产562.96公斤!”
金秋时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大同区和林甸县的盐碱地稻田中捷报频传,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下称东北中心)选育的三个水稻品种在中重度盐碱地上均实现亩产500公斤以上的高产目标,配套技术与中试产品也展现出显著增产效果。
东北中心主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卢淑雯研究员表示,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东北苏打盐碱地水稻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研发迈上新台阶,更为破解我国耕地资源约束、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写下生动注脚。
盐碱地披“金装” 高产稻穗迎丰收
松嫩平原分布着大面积苏打盐碱地,土壤盐碱化程度高、肥力低,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硬骨头”。今年,东北中心在此选取三个示范基地展开科技攻关。
齐齐哈尔试验示范基地的中重度苏打盐碱地以往土地板结、作物难生,如今却稻浪翻滚。近日,由齐齐哈尔试验站选育的“齐粳8号”在此实收测产,经过严谨的收割、称重、去杂、去水等流程,该品种亩产达526.83公斤,较传统品种每亩增产70公斤以上。
“去年我们忙活了一整年,这块地也就打800多斤稻子。可今年,这穗子沉甸甸的,亩产一千多斤没跑儿!”种植户巩占生激动地说种地还得是信科技、靠科技。
大庆市林甸县东兴乡长发村的示范基地内,种植着东北中心绥化育种团队培育的“绥粳124”,今年的亩产达到562.96公斤,更在此前填补了我省第三积温带缺少优质耐盐碱香稻品种的空白。“年初听专家的建议种了这个品种,现在看着沉甸甸的稻穗,比预期产量高太多了!”种植户孟凡亮手捧稻穗,难掩喜悦。
在大庆市大同区双榆树乡的试验示范基地内,“松粳528”表现也很抢眼,“田间植株整齐,没发生病害和冷害,耐盐碱能力突出,建议在适宜区域加快推广。”测产专家组给予其高度评价,认为该品种的成功种植为盐碱地水稻由“高产”向“高食味性”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技术“破难题” 科技赋能盐碱地增产
除了优质品种,配套技术的突破同样为盐碱地水稻增产助力。安达市先源乡八里岗村试验示范基地的土壤pH值在9.1到9.4之间,属于中重度盐碱地,也成为检验东北中心技术成效的“主战场”。
今年,东北中心在此示范了“盐碱地水稻三段式高产栽培技术”“盐碱地富硒生产技术”“耐盐碱稻草害综合防治及一喷多促技术”三项技术以及“耐盐碱微生物菌剂”一款中试产品。经测产,应用这三项技术和一款中试产品的稻田,亩产均超440公斤,较常规技术模式分别增产11.34%、7.1%、6.7%和7.9%,其中“盐碱地水稻三段式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田亩产达到501.68公斤。
“苏打盐碱土存在板结、pH值高、有机质含量低、土壤黏重等问题,这些技术和产品正是针对这些障碍因素研发的。”卢淑雯介绍,目前,东北中心在选育优质品种、研发配套栽培技术的同时,还在耐盐碱水稻基因挖掘、促生微生物菌剂研发、盐碱水稻精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等领域持续深耕,并在产业推进和商业发展上寻找突破口,以形成全产业链条的发展模式,为寒地耐盐碱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唤醒“沉睡的资源”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黑龙江省拥有约1500万亩具备开发潜力的中重度盐碱地,这片“沉睡的耕地资源”,是保障我国粮食产能的重要后备力量。
据了解,东北中心运行以来,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理念相结合,助力盐碱地粮食产能不断提升,目前已筛选推广了22个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水稻品种,配套推广示范多项技术和产品,示范水田平均亩产由原来不到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200万亩。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水稻品种试验耐盐碱模拟鉴定点,东北中心齐齐哈尔试验站已完成84个水稻品种在极端盐碱条件下的耐碱能力评估,为东北盐碱地改良筛选出一批耐盐碱水稻品种。
“未来,随着更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黑龙江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在盐碱地开发利用上必将迈出更大步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作出更大贡献。”卢淑雯充满希望地说。
◎记者手记
农业记者对秋季的期待值,或许比其他季节都要高一些,因为这场贯穿全年的丰收大戏,此时终迎来了盛大落幕。
这是记者跟踪报道东北中心的第三年,三年三个丰收季,这家国创中心总能给人新的惊喜。从实验室里的品种选育,到田间地头的技术推广;从科研人员的日夜攻关,到种植农户的丰收喜悦。东北中心耐盐碱水稻的科研发展历程,是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农业科技赋能粮食生产的生动缩影。
随着耐盐碱水稻品种的推广和配套技术的落地,昔日的“盐碱荒滩”有望逐步转变为稳产高产的“金色粮仓”。这不仅能有效增加我国耕地面积,缓解耕地资源紧张的压力,更能为黑龙江省粮食连丰提供新动力,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再添一道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