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收获现场。崔杰摄
长水河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与二井镇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开展田间测产工作。刘晓岩摄
春播期间,垦地合作玉米示范田开展播种作业(资料片)。王金彬摄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共饮一泓水,同耘千畴田。
北大荒集团百余个农(牧)场与周边区域地缘相接,带动更多区域“种好地”,帮助更多地方“多打粮”,这是北大荒集团一直以来的愿景。
9月25日下午,农业农村部召开了全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暨“三秋”生产视频会。会上提到,黑龙江农垦的“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将北大荒先进种植技术复制平移到周边村镇,今年垦地合作面积达到3000万亩次,有效带动了粮食增产。
近年来,从备春耕到如今如火如荼的秋收进行时,北大荒集团以专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抓手,以服务龙江地方为己任,以带动全省粮食产能提升为目标,让更多农民钱包鼓起来、笑脸扬起来。如今各地合作地块丰产丰收好消息频传,是对北大荒垦地携手的最好回应。
引领示范垦地融合 创新模式可复制可推广
在黑土地振兴实践中,长水河农场党委与北安市二井镇党委联手,创新构建“垦区+地方+林场+企业”四方协同机制,有效破解垦地共建难题。
“垦地共建绝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以党建为纽带催生的‘化学反应’。”长水河农场党委书记、董事长吕忠华说。通过组织联建、资源共享,垦地双方成功将行政壁垒转化为协同优势。
时间回溯到2021年,长水河农场与北安市二井镇迈出了垦地共建的第一步,正式签署农业生产托管协议。四年来,双方党委班子从最初的1200亩示范田,逐步构建起“两个场镇共建核心区+3条示范带+‘垦地林企’四方合作+9个高标准示范方+N个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规模化发展新格局。
春播期间,在北安市二井镇自和村,长水河农场科技赋能党员服务队成员韩鹏“手把手”指导农民调试深松机。
“深松机工作部件间距要合理,加装助松器,深松尺间距需要严格控制在35厘米以内,误差不超1厘米,各行深度必须保持一致。”韩鹏说,“这是北大荒集团经过多年探索打造的行业标准。”农场选派两名农业专家驻点指导二井镇9个示范方,有效解决当地农机作业合格率低的瓶颈问题,显著提升了二井镇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托管后效果真明显,以前种地凭经验,现在靠科技。我家大豆亩产足足多了100多斤。”自和村合作社农民王福贵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春季,在农场、二井镇政府、建华林场、北安市鑫联农业有限公司四方参与的示范田提升研讨会上,农场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洪涛描绘了更深入的合作蓝图:“我们将继续夯实驻村技术力量,联合四方组建技术帮扶小组,深入田间开展‘点对点’指导,开设‘田间课堂’。同时,定期组织镇村干部、村民到农场实训基地跟班学习,系统性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
农场展示的方案中,一张清晰的技术帮扶路线图贯穿春耕至秋收全过程,确保按阶段提供全程服务指导,推动“四方共建”模式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科技成果垦地平移 农技引领出高产
从播种到管理,科技贯穿到垦地合作农业生产全过程。
“大豆地块平均亩产量534斤,预计每亩收益可达1068元。”近日,在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与佳木斯市富锦市长安镇漂筏村打造的1000亩大豆高标准种植示范区里,传来分公司测产人员振奋的声音,预计产量比地方地块亩产高出90斤左右。“我们利用‘地块画像’技术,对垦地合作地块进行立体‘CT扫描’,精确掌握土壤状况,并制定全流程、环节服务管理方案,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分公司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褚宏坤说。
今年,友谊分公司高标准大豆示范点采取“全流程服务+模拟股份制+高新技术合作模式”,利用现代化、数字化、智慧农业农机生产装备、科技服务上的优势,为地方农户提供农业生产全过程专业化服务,积极探索利润增长点。全年共开展全流程服务面积2.5万亩,环节服务面积40万亩,技术服务面积56万亩。
融合是时代主题,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八五六农场积极与虎林市宝东镇泰山村打造470亩玉米合作共建示范田,通过复制平移北大荒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高标准种植技术,实现全程生产托管,玉米亩均增产100斤、亩均产量2000斤以上的目标。
玉米亩产和亩均产量双项提升的底气在哪里?“成果平移”是关键。今年,八五六农场将种子分级、二次包衣、分层施肥、“四精两管”等技术措施应用在垦地合作工作中。
播种阶段,在大马力机车与电驱播种机的精准配合下,“12厘米+18厘米”双层施肥技术与播种工作同步推进,这种方式,能实现增产10%~20%,产量每亩能增加120斤~150斤,每亩增加效益80元~100元。同时,在此之前的种子筛选环节,利用三级振动筛对玉米种子进行严格筛选,将播种用种按粒径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采用分级播种方式,使田间出苗整齐度提升30%~40%,出苗率增长 15%~20%,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播种中存在的“大小苗”问题。
夏管期间,八五六农场应用“智慧农业大数据管控平台”,对垦地合作地块进行了数字化管控,建立地力评价图和土地身份信息。利用高空遥感卫星、低空无人机和地面物联设备,对全域玉米进行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实现作物生育进程全程数据采集及长势分析。
物联网、大数据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让千里沃野奏鸣“知天而作”的科技强音,为北大荒集团的垦地合作,描绘出了“丰收在手”的底气与信心。
“农文旅”垦地联动 “风景”变“钱景”
“庆丰与虎林,曾像隔着一层玻璃门,看得见资源,迈不开步子。”庆丰农场第五管理区党支部书记王海彬坦言。2023年,庆丰农场党委创新“四链九联”机制,以党建链串联服务链、技术链、营销链、文旅链,携手虎林市文旅局、东诚镇等单位组建“虎庆荒缘”党建联合体,将8公里的地理距离转化为“零距离”的发展合力。
秋日暖阳,乌苏里江畔的庆丰农场乡村振兴产业观光园里,研学旅行正迎来一年中错峰体验的黄金时节,师生们细致观察现代农业物联网的监测数据;鸵鸟养殖中心外,国外游客举着相机与“萌宠”合影;果蔬大棚内,“银发团”带着孙辈体验亲子采摘的农耕乐趣。这个集“智慧农业研学、跨境文化体验、红色精神传承”于一体的园区,今年已接待游客4.8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50余万元,成为庆丰农场在农闲时节激活“美丽经济”的生动实践。
依托“最美国道G331”区位优势,庆丰农场投资830万元打造乡村振兴产业观光园,建成鸵鸟基地、农业观光区等20个“小微精”项目,形成“红色研学+农事体验+跨境文旅”的特色线路,2023年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研学基地。针对东北冬季长的特点,园区开发“四季研学”课程,春季播种、夏季采摘、秋季收割、冬季冰雪,实现“淡季不淡”。
融入虎林市全域旅游规划后,庆丰产业观光园联动虎头要塞、珍宝岛等景区推出“红色研学三日游”,2024年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增收300余万元,把黑土地的“冷资源”变成了文旅融合的“热经济”。东诚镇村民王桂芝感慨:“土地托管省力,园区打工增收,年收入多了3万元!”
从托管增收、技术赋能,到全域推广、文旅融合,如今,北大荒依托强大的农业技术力量与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重塑地方农业生产方式,带动全省粮食产能稳步提升。北大荒集团将以垦地合作为纽带,以服务龙江地方发展为己任,将社会化服务转化成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