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黑土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守护“饭碗田” 沃野焕新机
2025-10-04 12:12:11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赵新秀 姜斌 刘畅

□赵新秀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肥沃黑土是端牢中国饭碗的关键根基。作为我国现代化大农业的排头兵,北大荒集团成功探索黑土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协同推进的新路径,让万里沃野焕发持久生机。

抓项目强基础 给黑土地织密“防护网”

近年来,北大荒集团加速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全力高质高效推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优先把黑土地区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连日来,走进八五〇农场高标准农田基地,一眼就能看见区块整齐、标准统一的沟渠、道路和田块。“以前这块地高低不平,一下雨就积水,干啥都费劲。现在改成高标准农田后,土质得到改良,今年玉米亩产起码达到1700斤!”农场第一管理区种植户袁志欣蹲在田埂上,脸上满是笑意。

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北大荒集团不仅平整土地、建设田间道路,还重点推进配套的农田灌排体系建设,让昔日“靠天吃饭”的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沃土。

过去,耕地因雨水冲刷,形成不少侵蚀沟,不仅吞掉了耕地,还加剧了水土流失。针对黑土地水土流失问题,北大荒集团因地制宜打出侵蚀沟治理“组合拳”,综合运用秸秆打捆填满、暗管排水、谷坊治理、沟头防护和植物防护等措施。

“十四五”以来,北大荒集团累计治理侵蚀沟2475条,有效遏制风蚀、水蚀,让受损的黑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此外,集团还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年落实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1145.2万亩,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4580.8万亩、有机肥深翻还田916万亩,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靠科技提效能 给黑土地开“良方”

黑土地保护科技攻关是北大荒用科技守护黑土地的生动实践。集团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合作,在二道河等农场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项目。截至2024年年底,二道河项目区共承接试验项目8项,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绿色发展新路。

“这场科技会战,让我们见识了这么多新技术,以后种地还怕啥,遇到难题都有招。”二道河农场第八管理区种植户李长彦的话道出了种植户的心声。通过开展等高宽埂种植模式、变量施肥技术、小流域黑土地系统保护等技术攻关,逐步解决黑土变薄、变瘦、变硬问题,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中创造更多经验做法。今年,项目区在减施化肥5%~10%条件下,水土流失减少70%以上。

近年来,集团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在八五二农场万亩转化示范区开展了白浆土障碍消减与产能提升关键技术示范,组装配套推广以蓄水排涝、心土培肥、心土混层为核心的技术模式,推广面积达15万亩。2024年9月底,来自省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南土所、中国农大等9所院校的专家齐聚八五二农场,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在这片土地上开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国家重点项目攻关。

为了精准掌握全域黑土地状况,集团在北大荒信息公司建立集团数据库中心,分区分种类建立高精度土壤数据图,累计存储调查样点、采样信息、土壤性状等近20类属性超270万条,采样点位5万余个。目前,土壤数据库已初步具备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成果展示等功能,为后续土壤质量评价、改良培肥、农业生产布局优化等黑土地保护性措施落地落实提供了数据基础。

重生态促循环 给黑土地披好“绿衣”

为了给黑土地补充“营养餐”,五九七农场积极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依托辖区内养殖主体开展粪肥就地消纳、粪肥发酵还田,应用“粪肥抛洒还田”“翻耙垄前液施基肥”“松耙垄前液施基肥”等技术模式,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进一步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合理轮作也是黑土地得以休养生息的好办法。集团大力推广实施合理的轮作制度,积极推行玉豆经“三区”及玉豆“两区”轮作。“以前只盯着补贴,忽略了土地承受能力,现在通过科学轮作,土地健康了,产量和收入自然增加了。”说起科学轮作的好处,尝到甜头的逊克农场种植户李明感慨万千。农场通过科学布局,让不同农作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互补,有效提升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

通过一系列保护性耕作举措,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土地生态功能持续恢复,生态循环的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双赢。越来越多的种植户主动参与其中,形成全民守护黑土地、推动绿色发展的浓厚氛围。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