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赫巍 本报记者 彭溢
省知识产权局扎实推进地理标志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工作,以地理标志为核心纽带,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强化赋能,一系列特色项目落地见效,为全省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省知识产权局与省文旅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编制地理标志与文旅融合工作指引,从线路打造、节庆举办、展馆建设等八个方面明确地理标志与文旅融合路径,为各地市提供精准指导,形成政策保障合力。
全省13个市(地)深挖地理标志资源,将五常大米、北大仓酒、兴凯湖大白鱼等特色产品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深度绑定,推出40条特色旅游线路,打造出“响水大米”文旅体验游、“铁力大米”地理标志研学游两条地理标志与文旅融合示范线路,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黑土地的物产与文脉。
各地纷纷举办蓝莓文化节、蓝靛果采摘节、开江文化日等特色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实现“节庆引流+标志销售”双向突破;16个地理标志展馆遍布全省,北大仓酒文化馆等成为AAA级景区,数字化展示让地理标志的历史底蕴与生产工艺触手可及。
从“响水大米”文创、“松子宴”等特色美食,到非遗工坊、研学体验路线,各地不断丰富文旅产品体系,七台河“礼物品牌馆”、海伦大豆博物馆等成为展示地标魅力的重要窗口,让游客既能“带走乡愁”,又能“留下记忆”。
在2025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黑龙江9个地理标志入选区域品牌百强榜,总价值达1091.14亿元,五常大米品牌价值突破713.60亿元。伊春“地标+文旅”模式带动产业富民,七台河蓝靛果产业销售额增长35%,地理标志与文旅融合正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通过插秧节、宁古塔文化节等活动,千年稻作文化得以延续;地理标志展馆系统展现产品与地域环境的深厚关联,让黑土地的文化基因在旅游体验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