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鹅养殖成为乡村一景。
本报记者 潘宏宇摄
□黄红雨 本报记者 潘宏宇
集贤县通过优良品种推广、强化技术服务、加大招商引资等举措,加快大鹅产业发展步伐。该县相关部门数据显示,今年全县大鹅饲养量达180万只,与去年相比增长300%。
近日,记者走进兴安乡合胜大鹅养殖合作社,工作人员正抓住封冻前的有利时机,加紧通风温控、粪便处理、饮水饲喂、疫病防控等配套设施建设,为明年“繁育—孵化—养殖”一体化发展打好基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养殖基地占地7.5万平方米,总投资500万元,建成后将成为全省东部地区唯一的专业化种鹅繁育基地。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鹅种蛋50万枚,将有效填补我省东部地区优质种鹅及种蛋的市场空白。此举旨在为周边市县乃至全省的商品鹅养殖提供稳定种源,打破传统“种源依赖外调”的被动局面,推动区域鹅产业向“自主繁育、自主供应”的全产业链模式升级。
“我们已经引进‘大三花’祖代种群1.3万羽,确保后代商品鹅优良基因与生产性能。”合作社负责人说,“这个品种公鹅平均体重超15斤,母鹅平均体重超12斤,体型健硕、产蛋性能稳定,是非常好的养殖品种。”
得益于良好的省、市、县三级财政补贴政策和产业支持力度,今年集贤县涌现出万只以上规模大鹅养殖户45个,大型孵化企业5家,全县育成大鹅180万只。
集贤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集贤县紧紧围绕巩固乡村振兴成果要求,全力提升大鹅产业发展水平。今年春季,集贤县在落实、出台财政补贴政策之外,联合县内三家保险公司推出普惠性保险产品,根据鹅的生长天数实行差异化赔付,实现从雏鹅到成鹅的全周期风险保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集贤监管支局通过强化保险理赔监管、引导专项信贷投放等举措,确保养殖户及时获得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县畜牧兽医总站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常年深入产业一线,在各个关键环节为养殖户提供指导,同时建立覆盖全县的防疫网络,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为推动大鹅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集贤县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扶持政策。根据养殖规模,给予养殖户每只鹅雏3~5元补贴,最高每户可获10万元补助,真金白银的投入极大激发了农民养殖积极性。同时,县农业农村局全程提供技术服务,从鹅苗的孵化、养殖到疫病防治,为养殖户保驾护航。
如今,集贤县的鹅养殖产业已不再局限于养殖环节,而是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全县大鹅养殖企业和农户增至870余家,8个乡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养殖规模日益壮大。同时,产业集聚也吸引了冷链物流、电商销售等配套企业入驻,乡村经济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域振兴”。集贤县还将大鹅养殖与美食餐饮相结合,县内外鹅美食专营店达30余家,本地年销售大鹅10万只以上,“夹信子大鹅”等品牌声名远扬。集贤大鹅产业的崛起,让农户找到了一条“低门槛、稳收益”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