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收获现场。

水肥一体化应用。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王志超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金秋时节,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广袤的田野上到处呈现出一派丰产丰收的喜人景象。
近年来,在这片黑土地上,以提高粮食产能为核心的农业变革正深入实施,不断结出丰硕成果。2025年,分公司粮食总产将突破22.58亿斤。经测算,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主要作物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40公斤、660公斤、190公斤和2700公斤的新高,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
这背后,是分公司紧紧围绕“四个农业”,坚定不移走“五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发展之路,向科技要产量、向管理要效益的生动实践。
“良田”改造 夯实丰产根基
过去,耕地质量参差不齐是制约单产提升的瓶颈,地块零散、渠系老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职工中“靠天吃饭”的被动观念一度难以扭转。
面对这一困境,齐齐哈尔分公司以良田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工程。泰来农场颇具代表性,过去水田格田小而散,机械作业效率低,水资源利用率也不高。泰来农场通过格田改造,将小格田整合为1~2公顷的标准化方格田,形成“中间道路、两侧格田、四周水线”的现代化布局,平地精度达到每10米误差不超过1厘米。改造后农机作业效率提升20%以上,节水节肥超15%,为水稻高产稳产奠定基础。“泰来农场实际只是分公司进行农田改造的一个缩影,为了改造农田设施,这几年分公司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分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韩明政介绍。
2025年分公司实施超长期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个,总面积达16.8万亩。同时还通过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持续为黑土地“加油”,耕地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让曾经的“望天地”变成了高产田、稳产田,良田已成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最可靠的根基。
“良种”选育 激活增产动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过去,各农场种植品种多、乱、杂,农户选种凭经验,主栽品种不突出,越区种植风险大。
针对这些问题,分公司强化顶层设计,严控品种准入,明确各农(牧)场主栽品种不超过2个,搭配品种不超过3个,推广适应不同积温带的优质高产品种,如“先玉1483”“黑农51”“绥粳18”等,实现品种布局标准化、科学化。
“通过园区试验,我们把品种的特性摸得清清楚楚,哪个抗倒伏、哪个产量高、哪个品质好,这样向种植户推广时心里就有底了。”查哈阳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纪洪飞记录着每一组数据,为下步良种选育做足准备。
分公司每年开展新品种对比试验,甄选3~5个增产潜力大的品种作为主推。今年还与垦丰种业合作,打造水稻、大豆、玉米“1210”共建示范模式,即1万亩优势品种推广示范区、2000亩自主研发品种集成示范区、10个品种展示区,推动形成集种子、肥料、农药、农机于一体的集成化管理模式。
“良法”集成 解锁高产密码
有了良田和良种,还需要与之配套的良法。齐齐哈尔分公司针对旱田和水田的不同特点,集成推广了一系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现了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控的跃升。
旱田主推大垄密植和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从绿色草原牧场15亩试验起步,逐步推广至5.7万亩,玉米最高产实现吨粮目标。如今,放眼望去尽是整齐划一的大垄,实现了浇水施肥不出门、精准调控到根须。农场技术人员张迪形象地比喻,“这就好比从以前的大水漫灌变成了精准滴灌,作物吃得饱、喝得好,自然长得壮、产量高。”
这套良法组合拳,使旱田作物在抗旱防涝的同时,水肥利用效率提升30%以上,为实现标准水玉米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豆300公斤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今年分公司推广26万亩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三化一精准”管理模式,同时依托科技示范园区优选适配滴灌技术的玉米、大豆密植品种,构建起全链条增产体系。
水田全面推广智能双氧催芽技术,发芽率显著提升,双氧浸种催芽比例达80%以上。同时广泛应用“三化两管”水稻栽培模式,从高标准育秧、宽窄行插秧到侧深施肥、分段收获,各环节严格规范,推动水稻亩产向650公斤迈进。
“良机”换代 提升效率标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业机械是现代化大农业的脊梁。过去小四轮拖拉机和老旧农机具作业效率低、标准差,制约生产标准化。如今,走进齐齐哈尔分公司的各个农场,映入眼帘的是另一番景象: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大马力拖拉机进行高精度起垄播种;自走式喷药机展开数十米长的喷杆进行植保作业;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将丰收的粮食尽数归仓。
近年来,农场大力推动农机更新换代,从春耕到秋收,机械全面升级,为高产提供了保障。“以前用老机器,一天收获十亩八亩的就顶天了,现在新机器一天轻松完成几十亩,而且质量高掉粒少!”一位农场种植户兴奋地对比道。
2025年分公司购置各类先进农机具2130台套,有效促进现代农机的更新迭代,目前200马力的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78台,高性能插秧机583台,大型收获机39台,智能大马力机械、电控精量播种机等也成为近年来的更新重点。农机的迭代升级,不仅仅是马力增大,更是智能化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标准和生产效率,成为推动单产提升的加速器。
“良制”构建 全面提供保障
所有的技术措施最终都需要通过人和组织来落实。齐齐哈尔分公司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了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激活了粮食生产的内生动力。
科技园区体系是分公司“良制”的核心载体。20个遍布各农场的科技园区,不仅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区,更是人才培养的练兵场。每年,这里都会召开农业生产现场定标会、高产技术推介会等,还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前沿的农业科技带回本地。这种眼见为实的推广方式和持续的技术培训,让种植户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科技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由此畅通。不单是向书本学、向兄弟单位学,他们还建立科企共建机制,与中国农大、农垦科学院、八一农大等单位开展共建,建立实训基地,培养更多人才,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
分公司积极扶持规模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在依安农场,由规模家庭农场牵头,整合土地资源,统一应用高产栽培模式、统一采购农资、统一农机作业,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过去自己种地,技术跟不上,成本下不来。现在加入规模家庭农场,有专家指导,用最好的技术,成本降了,产量和收入都提高了!”一位家庭农场成员感慨道。这种以规模经营为基础的机制,有效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小生产与现代化的矛盾,释放了规模经营效益,成为大面积单产提升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
从过去的靠天吃饭到现如今的旱涝保收,从“经验种植”到“精准管控”,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通过“五良”深度融合,在这片黑土地上汇聚起强大的力量,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为端牢“中国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着坚实的“齐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