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能力作风激荡“三江”创业潮
2025-11-07 11:10:09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作者:纪世强 刘大泳 ​刘心扬

初冬的三江平原,寒凝大地,稻菽归仓。但在“北大仓”的核心区佳木斯,另一场关乎发展动能、干部作风的“丰收”,同样引人注目。

用心包联 跑出服务加速度

走进佳木斯市骥驰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对300马力混动CVT拖拉机进行装备,企业负责人介绍,该款拖拉机的研制成功离不开市里的“政策联络员”。

佳木斯骥驰拖拉机生产线

“多亏了市里的‘专班’牵头,让我们有机会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帮助我们聚焦电机散热系统、电池热管理等核心环节开展联合攻关,该款拖拉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企业在智能驱动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政策联络员’点对点服务,让我们少走了弯路,更快享受到了政策红利。”企业销售总监杨海燕说。

她口中的“政策联络员”,是佳木斯市创新打造的领导干部包联企业“23456”工作法的缩影。这套机制,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市、县、乡镇(街道)三级领导齐上阵,将包联工作与经济运行、项目建设等深度融合。

“我们实行‘137’办结制:简单问题1天解决,复杂问题3天制定方案,重大事项7天专题会商。”佳木斯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通过“万名干部进万企”,已为全市3.07万户企业解决用工用地、金融信贷、水电物流等1785项问题,这套成功经验,正为企业心无旁骛搞研发、抓生产,铺设一条精准服务的“高速路”。

机制创新 锻造产业新引擎

机制创新的浪潮,涌动于佳木斯的黑土地。2023年11月,佳木斯落子布局,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常设化的智能农机产业链推进工作专班,并自成立伊始迅速进入高效运转状态。

“设立常设机构,绝非简单地挂个牌子,而是意味着责任固化、力量聚合、长期攻坚。”市农机办农机科科长宋佳欣介绍,该办设在市工信局并独立运作,下设政策科、服务科和产业发展中心,系统协同推进农机产业现代化。

专注于高端智能农机国产化替代的黑龙江北大荒垦征农机装备有限公司,是建设国家级先导区的重要力量。一期项目于2024年开工建设,今年7月竣工,目前拥有一条柔性较高的装配生产线,已实现8568等大型多功能联合收获机的装配生产,拟与中国一拖集团合作,以联名授权方式,将“东方红•垦征”220马力、260马力等适用于本地的大马力拖拉机在佳木斯市组装生产。

“从项目开工到竣工投产,市农机办提供了贯穿全程的贴心服务。”垦征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隋万喜感慨道,以往政策解读、资质审批、部门协调等事项需要对接多个部门,如今在佳木斯,“有事找农机办”就能一站式协调解决。更令他感动的是许多“走在企业需求之前”的主动服务——建设中,高新区主动协调并无偿提供了价值数万元的建筑缝隙填充材料;竣工后,环卫部门的清扫车四次进场协助保洁……“这些细节,印证了佳木斯的能力作风建设,想在企业前面、做在需求前面。”

黑龙江北大荒垦征农机装备

2024年,佳木斯农机装备产业实现产值23.84亿元,占全省35%以上;规上企业12家,占全省27%以上;近200家农机经销企业构建了全省规模最大、经销额占比超50%的农机集散市场。这一系列扎实的数据,正是佳木斯紧紧围绕建设“北国农机城”和“国家级先导区”部署,将能力作风转化为产业实效的生动证明。

仰望星空 抢占产业新赛道

佳木斯卫星产业的蓝图正加速变为现实,这座北疆边城,正昂首迈向中国卫星测控的“新地标”。

“这是我们抢抓航天强国机遇,主动出击的结果。”佳木斯市工信局局长国宏利告诉记者,佳木斯市委书记亲自带队赴山西、上海取经,举办产业发展大会,邀请顶尖专家集智赋能。科学的规划,清晰的“四大功能定位”,让佳木斯得以抢跑“太空经济”新赛道。

如今,这片土地上已落地卫星产业项目21个,总投资超45亿元。“千帆星座”第100颗星被命名为“佳木斯号”,“卫星+农业”应用案例入选全国十大北斗应用场景。在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上,佳木斯作为全国六个代表城市之一,向世界分享了“北斗闪耀东极”的实践与梦想。

全链赋能 锻造特色产业名片

在佳木斯“中国牙城”产业小镇的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四栋现代化厂房已拔地而起,一个集研发中试、加工制造与医疗服务于一体的口腔产业高地正加速崛起。

这片热土的底气,源于佳木斯口腔领域深厚的底蕴——作为黑龙江省东部唯一的国家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佳木斯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是区域龙头,带动全市300余家口腔门诊及30余家生产经营企业,形成了从技术应用、服务到管理的完整产业链,稳占全省三分之一市场。其1680平方米的口腔医学工程实验中心,更在数字化种植、3D打印义齿等六大科研方向上推动创新实践。

如今,这片产业生态正加速集聚。成功引进威高集团等17家重点企业,共同筑就“牙城之梦”。品牌影响力也随之跃升:2025年第二届佳木斯“中国牙城”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东北亚口腔产业品牌推介会成功举办,吸引500余人参会,汇聚400名口腔专家学者,与50余家知名口腔企业;从高端对话到科普互动,思想交锋为产业蓝图注入新思路。佳木斯还积极组织参加北京、广州、俄罗斯等国内外大型展会,全方位提升“中国牙城”品牌知名度。

“牙城小镇的崛起,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群众。”佳木斯市卫健委副主任刘泰佐列举了一组扎实的惠民数据:2.7万名学生涂上“牙齿保护膜”,3000多名儿童完成1.1万余颗牙齿的窝沟封闭,为1.8万老年人进行免费口腔检查,100名环卫工人享受免费种植牙服务。他表示,将“中国牙城”的建设成果转化为下一代的口腔健康和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提升,正是佳木斯给群众最实在的获得感。

精耕细作 端牢中国饭碗

佳木斯国家农高区始终将打造高水平国家农高区作为头号攻坚任务,农高区创新建立“主导产业+产业创新研究院”机制。黑土地保护创研院牵头举办首届三江平原大豆产业交流会,其合作的范明生团队的面向规模化水稻种植农场智慧精准施肥技术被遴选为2025农业重大引领性关键技术;高新技术企业增至44家,推动22个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切实以攻坚突破成效,服务全省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无土栽培生菜

面对这些年农高区的变化,农高区工信专员沈鑫深有感触:“企业从过去报表不配合,到现在特别配合,关键在我们转变角色,真心为企业服务。通过认真研究惠企政策和项目资金,我们将服务精准推送到全区34家规上企业,截至目前,已为企业协调解决资金3000余万元。”

农高区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陈海华团队合作,研发出国内首款农业全产业链一站式智慧服务APP“佳家农”平台,服务耕地超百万亩,且全程免费。种植户夏志超坦言:“以前全凭经验,水稻产量卡在亩均1200斤左右。现在有事就用APP,田间管理更精准,今年亩产达到了1300斤!”平台负责人介绍,该平台已免费服务群众4.6万余户,耕地超百万亩,有力破解“买难卖难”“农机服务不畅”“种植技术决策不准”等痛点,入选国家数据局数据基础设施典型案例,同时获2025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二等奖,实现数据驱动农业的作风转型。

佳木斯农高区智慧平台

从车间到田野,从地面到星空,佳木斯以能力作风建设激扬起的干事创业之力,正化作推动振兴发展的澎湃动能,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答卷。

文/纪世强 记者 刘大泳 摄/记者刘心扬

编辑:李洪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