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琦 本报记者 彭溢
在铁力市的平贝种植田里,一株株幼苗承载着农户的希望,也镌刻着科技小院的奋斗足迹。从2021年铁力平贝科技小院获批建设,到2022年升级为国家级中药材科技小院,再到2024年获评全国“最美科技小院”,这个扎根田间的“科研堡垒”,在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统筹推动下,以破解产业痛点为己任,用科技力量撬动乡村振兴,书写了校地协同、科技兴农的鲜活样本。
产业瓶颈的突破,始于对问题根源的精准破解。连年种植导致平贝黑腐病、根腐病逐年加重,曾让铁力市的平贝产量和品质急剧下滑,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困境当前,校地携手破局。2021年9月,铁力平贝科技小院应运而生。“小院成立后,我们全力聚焦病害防控难这一核心瓶颈。”铁力市科协主席张家平介绍,在东北农业大学与铁力市委、市政府的合力推动下,一场针对平贝产业的“科技攻坚战”正式打响。
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张丽莉率领团队驻扎田间,开启了一场与病害的“持久战”。他们白天奔走调研,夜晚在实验室精细诊断,筛选防治药剂,制定绿色防控方案。“有些地块发病严重,看着农民焦急的眼神,我们更觉得责任重大。”张丽莉说。
改变耕种方式、播前精细化处理、生物药剂替代化学农药……一系列综合防治手段的推广,让平贝鳞茎病害损失降低5%-10%,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小院构建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模式,不仅实现近千亩平贝的绿色防控,更形成“物化产品+技术指导”的农技推广新路径,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可持续动力。
作为“2023-2027年度中国农技协科普教育基地”,铁力平贝科技小院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农户手中。张丽莉仍记得2023年的春天,低温多雨导致平贝病害防控压力陡增。在东北农业大学教授陈宇飞支援下,两位专家在田间开设起“流动课堂”,手把手教农户辨认菌核黑腐病症状、选择合适药剂。在小院科研团队的帮助下,仅合作社300亩种植地当年就增收100万元以上,通过三年的技术推广,共为当地农民增收近千万元。
铁力平贝科技小院成立以来,始终把党组织建设摆在首位,他们成立“科技小院党支部”,由东北农业大学党员教授与铁力市农业农村局党员干部共同担任支部委员,构建“高校党组织+地方党组织+农村党支部”联动机制。如今,科技小院不仅破解了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更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人才支撑+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未来,科技小院将以持续的创新实践,书写科技兴农新篇章,让田埂上的科研之花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