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琦 本报记者 彭溢
在尚志市初冬的晨雾中,尚志市远成菌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成菌业”)总经理宋光宇走进现代化的食用菌智能生产车间,笑意藏不住:“以前种木耳有时靠‘碰运气’,现在有科技小院坐镇,每一步都有谱,今年光春耳就多收两千多斤!”这个国家级“田间实验室”,用三年时间助力当地黑木耳破解产业困局,书写了科技扎根乡土、赋能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故事始于一场“双向奔赴”。尚志市作为我省食用菌主产区,黑木耳种植是许多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但长期受产量不稳、技术落后等难题制约。而东北林业大学邹莉教授团队深耕食用菌研究多年,希望有成果转化的“土壤”。企业盼技术,高校想落地,校企合作一拍即合。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三部门发布支持科技小院建设的政策,邹莉带领研究生团队主动请缨,以远成菌业为载体,整合资源、优化模式。经过评审,同年8月成功获得首批国家级科技小院称号,“需求导向、协同创新”的共同体正式诞生。
“科技服务农业,得扎进田间找答案。”这是邹莉常对学生说的话。成立科技小院后,师生们带着设备走遍尚志种植基地,白天与农户一起投料、接种、催芽,记录生产细节;夜晚在临时实验室分析数据,拆解产业痛点。调研过程中,科技小院的团队发现,尚志丰富的枝桠材、伐余物被随意丢弃,而农户却高价购买优质木屑种木耳,既费钱又浪费资源。“让‘朽木’变废为宝”成为团队首个攻关目标。此后半年,实验室灯光常彻夜通明。为找到最佳配方,团队将枝桠材粉碎成5毫米~10毫米的不同规格,做上百组对比试验,记录菌丝生长、出耳率等数据,最终研发出林业剩余物基质化循环利用技术。这项技术让菌丝生长提速约10%,每万袋节省成本1000元,并且实现“一菌两收”——秋耳菌包越冬后可再收一茬春耳,每袋增产干耳10克左右。
菌种是产业“芯片”。当时,尚志市所种的菌种多为散户自留种,性状退化严重。邹莉团队收集30多个黑木耳菌株驯化选育,历经近3年筛选杂交,“东林黑厚圆”“东林黑元帅”两个新菌株应运而生,抗杂菌能力强、耳片黑厚,产量比传统菌种提升12%以上,连续两年入选黑龙江省优质高效黑木耳品种区划布局主推品种。
如今,科技小院已培养4名致富带头人,带动数百户农户增收,远成菌业三年累计创效352万元。灵芝、滑菇等新菌种的引入,推动尚志市形成“一主多辅”的产业格局。在实践中,研究生们发表论文10余篇,为农业输送了兼具专业素养与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邹莉介绍,未来,食用菌科技小院将深化“科技小院+示范基地+农户”联动体系,聚焦菌种改良、智慧栽培,培养乡村人才。在尚志林海间,这场科技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孕育着更多“点木成金”的奇迹,书写着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