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2025-11-24 14:53:05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孙思琪

农行工作人员问询农户贷款需求。

□文/摄 本报记者 孙思琪

黑土地上粮归仓廪,特色产业发展红火,科技赋能打通金融服务链……近年来,黑龙江省金融机构聚焦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以金融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围绕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培育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让政策红利与创新服务直达市场主体。

细化服务粮款“秒到”解难题

“上午刚把300吨水稻卖给粮库,下午粮款就到账了。”日前,在桦川县小五专业收粮点,粮食经纪人刘春宇拿着手机银行的到账短信,兴奋地向农户们展示。有着11年收粮经验的她,每年经手收购的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达两三万吨,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

“以前收粮,要是赶上周末或节假日,粮款回款得三四天,农户拿不到钱,就不愿意把粮食卖给我们,很容易错过最佳收购期。”刘春宇说,粮食收购旺季资金需求量大,一旦回款不及时,整个收粮链条都可能“卡壳”。

秋粮收购是粮食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粮食丰产的基础上,做好粮食收购、实现颗粒归仓,对于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保障稳定安全供给等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粮食产业发展重点资金痛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佳木斯市分行主动作为,以服务粮食安全为核心,推出一系列金融服务举措,为粮食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我们专门开辟了绿色办贷通道,建立前中后台高效联动机制,对最低收购价贷款实行‘随报随审、随批随贷’的闭环服务,确保资金‘快进快出’。”农发行佳木斯市分行副行长王庆伟介绍,同时,还优化了粮款结算流程,与中储粮直属库、收粮企业建立三方合作机制,通过网银系统实现粮款实时结算,保障农户卖粮“钱等粮”,而不是“粮等钱”。

不仅如此,农发行佳木斯市分行还提前备足粮食收购资金120亿元,截至目前已投放粮食收购贷款17亿元,覆盖佳木斯市及所辖县(市)的主要粮食产区。同时,该行还开通了网银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安排专人负责粮食收购信贷业务,随时解决收粮企业和农户遇到的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粮食收购进度动态优化信贷服务流程,灵活调整资金供给规模,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及时变现、每一位农户都能丰产又丰收,以政策性金融的‘硬支撑’筑牢地方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王庆伟表示。

特色金融产品激活小微业态

“以前想装修门店扩大经营,要么凑钱难,要么利息高,现在有了‘坑烤贷’,4.5万元授信不到两小时就能批下来,还免担保、利率低,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在大庆市龙凤区铁东村坑烤一条街,经营“大串坑烤”的祝小平一边在征信授权书上签字,一边向记者算起“经济账”。

马上迎来新一轮的旅游旺季,和祝小平一样享受到金融红利的大庆坑烤商户不在少数。铁东村坑烤产业起步于10多年前,如今已聚集24家商户,形成集食材加工、特色餐饮、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业态,成为大庆乡村旅游的一张“美食名片”。

但随着商户经营规模扩大,资金短缺逐渐成为发展瓶颈。“想更新烤炉、装修门店,少则两三万,多则五六万,小商户融资渠道窄,只能靠个人积蓄或亲友拆借,遇到旺季资金周转不过来,只能眼睁睁看着商机溜走。”龙凤区龙凤镇铁东村党支部委员白立平道出了商户们的共同困境。

了解到这一需求后,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大庆分行组建专项调研团队,多次深入坑烤一条街走访,摸清商户经营模式、资金需求周期和风险特征,创新推出专属信贷产品“坑烤e贷”。该产品打破传统信贷对抵押物的依赖,以商户经营年限、客流量、口碑评价等非财务数据为授信依据,单户最高可贷10万元,利率较普通经营性贷款下调15%,还可实现线上申请、实时审批、随借随还。

截至目前,农行大庆分行已为铁东村坑烤一条街10家商户发放贷款138万元,帮助6家商户完成门店升级、设备更新,带动整条街月营业额平均增长25%。

“下一步,我们计划将‘坑烤e贷’模式复制推广到大庆其他特色餐饮街区,同时结合农家乐、采摘园等乡村旅游业态,开发更多‘一业一策’的金融产品,让特色产业长出‘金翅膀’。”农行大庆分行龙凤支行副行长刘佳表示。

科技赋能破解养殖保险难题

“哞——”清晨的阳光洒进大庆市让胡路区喇嘛甸镇繁荣村的牛棚,养殖户王庆春正忙着给奶牛添料,两名中华财险的工作人员拿着手机,对着奶牛脸部轻轻一扫,屏幕上瞬间显示出这头奶牛的年龄、品种、健康状况等信息。

“以前给牛上保险,得给牛打耳标,单头牛折腾10多分钟不说,冬天耳标还容易冻裂脱落,补打一次又得花钱,现在用‘牛脸识别’,一分钟不到就能完成信息采集,既省钱又省心。”王庆春笑着说。

王庆春养殖荷斯坦奶牛已有3年,目前存栏量达50头,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大户。但在过去,养殖过程中的风险始终让他提心吊胆:“一头成年荷斯坦奶牛价值近2万元,每天饲料成本就500多元,要是遇上疫病或意外死亡,一头牛的损失就得让我白干大半年。”

“传统养殖保险用耳标作为牲畜身份标识,存在不少问题。”中华财险黑龙江分公司大庆中心支公司负责人王立武解释道,一方面,人工给牲畜打耳标耗时耗力,50头奶牛全部完成标识至少需要一天时间;另一方面,耳标容易因磨损、碰撞、低温等因素损坏脱落,导致牲畜身份无法核验,一旦发生理赔,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重复索赔”等乱象,既增加了保险公司的风控成本,也影响了养殖户的理赔效率。

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华财险黑龙江分公司联合翔创科技,引入AI“牛脸识别”技术,打造“数字保险栓”。

“我们通过自主研发的手机APP采集牛的脸部特征,利用深度算法构建活牛面部识别3D数据组,为每头牛生成唯一的生物特征身份码,建立‘牛脸ID’数据库。”翔创科技养殖险运营负责人朱禹介绍,这套系统不仅能精准识别每一头牛,还能实时监测牛的活动轨迹、进食情况、健康状态,一旦发现异常,会及时向养殖户和保险公司发出预警。

数据显示,自“牛脸识别”技术在大庆养殖保险领域推广以来,单头牛信息采集时间从传统模式的15分钟压缩至1分钟以内,承保效率提升10倍以上。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