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万里的“光明之约”
记黑龙江省援冈比亚医疗队
2025-10-08 10:16:1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周姿杉

为冈比亚患者做手术。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本报记者 周姿杉

当松花江的涟漪映着哈尔滨的晨光,西非冈比亚的茅草屋里,72岁的阿依萨颤抖的指尖抚过孙子的脸颊,这是她白内障手术后,第一次看清孙辈长长的睫毛,也是中国医者跨越1.2万公里山海,为她点亮的生命新光。2025年盛夏,黑龙江省援冈比亚医疗队带着35万元耗材药品、43件(套)手术设备出征,用245台零失误手术为当地民众带来光明,以“授人以渔”的坚守延续光明火种,让中冈情谊在手术灯的映照下,绽放出跨越国界的温暖力量。

万里赴约:一场“万无一失”的光明筹备

2025年4月,黑龙江省与冈比亚签署“光明行”免费白内障手术合作协议的消息传来,黑龙江省眼科医院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于“如何完成好这个任务”的讨论彻夜未休。作为黑龙江省援冈比亚医疗队队长的张晓辉至今记得当时的决心:“每一双渴望光明的眼睛都不能被辜负,我们要做的,是把‘万无一失’刻进每一个准备环节。”

这份“万无一失”,首先体现在百余种各类医疗物资里。作为领队,省眼科医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周同全程负责物资统筹,他翻开物资清单时,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条目:“我们按250例手术标准筹措物资,仅耗材就有73种近万只(件),药品38种3300多盒,还特意准备了多型号人工晶体。最关键的是设备,超声乳化仪、消毒锅这些‘大家伙’,我们都做了双备份,就怕当地条件有限,耽误手术。”为了让物资准时抵达,周同和团队提前对接驻冈使馆,反复确认运输流程,最终在医疗队抵冈前,将所有设备安全运抵。

团队组建则是“优中选优”的过程。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应对冈比亚医疗条件薄弱、病人病情复杂的挑战,从省眼科医院遴选了11名骨干:“这些队员不仅业务能力强,还有援外经验,政治素质过硬。我们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让党组织成为一线的‘主心骨’。”黑龙江省援冈比亚医疗队队员、省眼科医院医生王洪霞想起行前培训仍印象深刻:“从涉外礼仪、流行病防控,到白内障手术标准化操作,每一项都做到熟练。尤其是突发情况处置,我们模拟了设备故障、患者不配合等多种场景,就是为了到了当地能从容应对。”

回忆起收到冈方邀请函的那一刻,筹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省卫生健康委专项工作组与省外事办密切对接,短短一周内完成出国审批和备案手续;医疗队队员则忙着整理个人物品,每个人的行李箱里都塞着备用手术衣和防护用品。“出发前一晚,我又检查了一遍手术器械的包装,总觉得多确认一次,心里就更踏实一点。”张晓辉的话,道出了全体队员的心声。

攻坚克难:手术灯下的“光明战役”

2025年8月18日凌晨,医疗队乘坐的航班降落在当地机场。长途飞行的疲惫、8小时的时差,都没能阻挡他们的脚步。抵达酒店短暂休息后,11人立刻奔赴冈比亚爱德华·弗朗西斯·斯莫教学医院。

“现场的条件比预想中更糟糕。”王洪霞蹲在手术室角落,一边回忆一边比划,“手术室空间狭小,电力不稳定,消毒锅用水不达标。我们立刻分工,一部分人整理物资、调试设备,另一部分人去周边寻找合格水源,用自带的过滤器反复处理。”领队周同则忙着和当地医护沟通:“语言不通,我们就约定手势,竖大拇指是‘准备就绪’,挥手是‘需要协助’,这些简单的信号,后来成了手术间里的‘默契密码’。”

8月19日,“光明行”启动仪式在驻冈使馆商务参赞和冈卫生部常秘的见证下举行。当天的筛查现场,从蹒跚的老人到稚嫩的孩子,100余名当地民众排起长队。队长张晓辉蹲在一位老奶奶面前,在翻译配合下耐心询问病史:“很多老人一辈子没看过医生,眼神里的期待让我们不敢怠慢。就连中国援冈医疗队员和当地华人听说后,也来做眼部检查,我们索性把筛查范围扩大,尽量帮到更多人。”短短4天,医疗队筛查了450人,并为手术对象做好了术前准备。

8月23日,手术正式开始。第一个手术日,意外就突然降临,一台超声乳化仪突发故障。“当时我心里一紧,但马上想起行前的应急演练。”张晓辉立刻指挥队员启用备用设备,“从故障发生到重新开始手术,只用了15分钟。”更棘手的是传染病风险,王洪霞曾遇到一位感染疟疾的患者:“我们加穿了一层防护服,手术中格外注意防护,术后还对器械进行双重消毒,确保万无一失。”

在6个手术日里,医疗队每天工作超9个小时。手术灯亮了又灭,汗水浸湿手术衣,队员却没人喊累。当冈总统顾问突发急性青光眼,张晓辉带领团队紧急处置,成功缓解症状。他回忆道:“总统顾问家人事后握着我的手说‘十分感谢中国医生’,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值了。”至8月30日,医疗队顺利完成217例白内障手术、28例翼状胬肉手术。

薪火相传:跨越国界的光明情谊

8月29日,爱德华·弗朗西斯·斯莫教学医院里,一场特殊的表彰仪式正在举行。当冈方卫生部代表将“冈比亚共和国医疗荣誉勋章”和证书颁发给队员,当地医护人员送上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现场响起久久不能平息的掌声。

“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光明,更是‘带不走’的技术。”王洪霞指着手术台上的仪器,向当地医生演示操作方式,“每天手术结束后,我们都会留一些时间带教,从仪器使用到维护流程,把标准化经验倾囊相授。一名当地护士学会后,还独立完成了患者术后换药,特别有成就感。”张晓辉补充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当地医护掌握技术,‘光明’才能持续传递。”

任务结束时,医疗队做出一个决定:将价值两万余元的剩余物资全部捐赠给当地医院。周同清点物资时,特意留下一份设备使用手册:“手册上标注了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还留了我们的联系方式,当地医护遇到问题,随时能联系我们。”冈方医院眼科主任握着周同的手,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谢谢中国朋友,这些物资和技术会让更多患者得到救治。”

这场“光明行”,也收获了满溢的真情。现场收到25封感谢信,有的信上画着大眼睛,有的写着“中国医生,我们永远记得你”;30个感谢视频里,孩子们举着画满星星的画,老人们笑着诉说拆下纱布后看清世界的欢喜。

9月1日,医疗队启程回国。驻冈使馆商务参赞在送行时说:“你们不仅带来了精湛的医疗技术,更讲好了中国故事,让中冈友谊在‘光明’中升温。”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在总结此次任务时说道:“‘光明行’是黑龙江省与冈比亚医疗卫生合作的起点,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对接,让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持续下去。”

如今,医疗队带回的荣誉证书和民族服饰,已成为队员们弥足珍贵的礼物和难忘经历的见证。但更珍贵的,是那份“光明无界”的信念,他见证着11名医者的仁心,也见证着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因爱与希望紧紧相连。正如张晓辉所说:“手术灯的光有限,但人心的光可以照亮更远的地方。这场‘光明之约’,永远不会结束。”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