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由牡丹江开往长汀镇的6286/7次列车准时出发,与以往不同的是,这趟开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公益性“慢火车”首次迎来了空调列车,这也标志着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最后一趟燃煤绿皮旅客列车正式“退休”,黑龙江省内旅客列车全面升级为空调车。
行驶中的6286次“慢火车”
6286/7、6288/5次是牡丹江往返长汀镇间的唯一一趟旅客列车,全程74公里,单程运行2小时06分,途经3个客运车站、8个乘降所,它穿梭在张广才岭的广袤林海雪原之间,这里积雪期长达7个月,因此沿线百姓都亲热地称呼它“林海雪乡号”。
60多年来,这趟车厢的“慢火车”每天准时从牡丹江站发出,沿着绥滨铁路、火龙沟铁路一路蜿蜒驶往雪乡深处的终点——长汀镇站。
告别燃煤车体 便民举措更完善
记者在牡丹江站登上列车,车外热浪袭袭,车厢十分凉爽,很多常年乘坐这趟“慢火车”的旅客都为车体的升级而感到惊喜。
荆杨洋带着蛋糕回家给父亲过生日
在3车厢,年轻女孩荆杨洋拿着漂亮的蛋糕,准备回长汀镇给父亲过生日。她告诉记者,自己老家在长汀镇,毕业后在牡丹江就业,经常乘坐这趟车。“晚上坐车回去陪父母吃顿饭,住一晚,第二天早上坐车回来上班,非常方便,车体升级了,往来的体验感更好了。”
73岁的李佩军和老伴拎着四个大包走进车厢,包里装着刚买的蔬菜、水果、面条和日用品。李佩军家住在敖头站附近,坐火车到牡丹江仅40多分钟,多年来6286次列车就像他的公交车一样,成为他外出购物的不二选择。“今天一上车就感觉不一样了,车里真凉快,非常舒服,票价才5元钱,这个慢火车我们太需要了。”李佩军说。
李佩军和老伴买了好多日用品
56岁的丛贵滋是牡丹江客运段牡大车队长汀线的一名列车员,以前是车上的供水员,负责列车锅炉焚烧和供水工作,也是这趟线上值乘时间最久的乘务员之一。
他回忆说,以往开车前,他们要提前两个小时把锅炉的火引着,冬天一脸灰,夏天一身汗是常态,升级成空调车体,环境整洁舒适,服务标准也能更上一层。
随着列车的升级,这趟车上围绕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各项便民举措也越来越完善。牡丹江客运段牡大车队党总支书记孙振杰介绍,车队党总支组建了便民微信群,配置了简易折叠担架,农产品展示托盘、塑料袋、弹簧秤、针线包等便民物品;开设了列车购物“大集”、网上直播,农副产品代购等服务举措;为让沿线通学的孩子能有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他们在车厢设置了供孩子们读书学习的专用座席,还购买了书籍供孩子们阅读。
升级后的新车体
李志是长汀线的一名老列车长,已经在这趟车上跑了12年。12年来,让他感受最大的就是沿线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李志说,列车终点站长汀镇地处张广才岭下,经济发展以木制品深加工和农业生产为主,近几年依托铁路交通的便利,这里已经形成了以木材加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刚走这条线时,沿线村屯还有很多土坯房,老百姓衣着穿戴也是常见的农家打扮,现在放眼望去,红砖房连成了片,有的还盖起了小洋楼,眼瞅着老百姓的生活好了,富了!”
铁路沿线建工厂 村民变身产业工人
52岁的王胜奎是长汀镇九公里站附近村屯的农民,同时他也是长汀镇手工木制品厂的工人。每天晚上,他从九公里站踏上列车,前往工厂上班。九公里是没有站台的乘降点,附近也没有公路,这趟列车是他上班唯一的出行方式。
旅客客车司机准备开车
王胜奎说,他在工厂从事的是手工木制品挑选工作,这种活基本都在晚上8点开始、12点左右结束。工作结束,在工厂宿舍休息一晚,第二天早晨再乘这趟车回家,每月能收入3000多元钱。“我家距离乘降点很近,在家里听到火车鸣笛后再出门就赶趟,每天早晚坐这趟车上下班,时间正好,挣钱顾家种地三不误。”
长订镇政府就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镇管辖地各村里有很多留守人员,但因文化程度低、身有病残、需照顾家庭等客观原因,无法实现外出转移就业。他们积极联系相关企业进行贸易往来,在铁路沿线几个大点的车站附近建设了木制品加工点,重点发展手工工艺、来料加工等投资少、见效快能够直接受益的项目,这样既满足了村民“不出门就挣钱”的需求,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的困难。
“慢火车”升级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来企业依托铁路优势在当地投冰雪旅游项目、建设工厂,为广大村民搭建就业平台,激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让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以及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在家门口变身为“产业工人”,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子。
家住山咀子村的张广来有做粘豆包的好手艺,每年入冬,他隔三差五就会背上一袋粘豆包去牡丹江农贸市场上销售,一趟下来能纯挣200多元。“这趟火车让我们屯里人多了条‘赚钱路’。”夏天卖自家种的粘玉米,秋天卖采摘的山货,冬天卖自家做的粘豆包,张广来背着大袋子往返售卖,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升级后的列车更舒适
慢火车+慢生活 乡村振兴的故事将更精彩
季艳玲是长汀镇周边村屯土生土长的农民,以前在家要照看年幼的孩子,还要照顾老人。家里的收入都要靠丈夫外出务工获得,近几年,随着来长汀镇投资旅游项目的企业越来越多,现在她也成了一名旅游业服务人员。
“一个月收入3000元,不仅解决了家里的日常开销,生活有了保障,关键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真的很不错。”季艳玲说。铁路交通的便捷,推动了哈达村民宿经济为主的旅游配套产业不断拓展,村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旅客从长汀镇站走出
“下一步我们还将对新车体进行主题车厢打造。”孙振杰介绍,他们将在列车上分别设置红色之旅、心灵之旅、振兴帮扶3个主题车厢,“每个车厢将切合主题进行立体、全方位的打造,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打造‘慢火车+慢生活’产品,开发‘网红’特色铁路线路,将网络营销与公益性‘慢火车’相结合,形成‘慢火车+打卡’产品,为乡村振兴持续助力服务。”
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曾是全国绿皮车保有量最多的铁路局,截至2021年年末,哈尔滨铁路共开行旅客列车252对,普速旅客列车占旅客列车开行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仍有近十分之一普速列车为非空调车体。这些价格便宜、站站停靠的燃煤绿皮车运行在林区、垦区、牧区,服务偏远地区群众出行,是当地群众出行的生命线。
旅客列车抵达长汀镇
近年来,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要求,加大客运产品升级,对老旧绿皮车体进行换型,努力提升群众出行体验。自2021年年底起,铁路部门启动非空调普速列车升级换型工作,随着牡丹江至长汀镇的6286/7次列车升级为空调列车,黑龙江省已全面实现普速列车设备的升级换代。
旅客列车运行图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林海雪乡号”公益性慢火车途经之地已经由过去的穷山僻壤,变成了冰雪旅游、土特产种植、木制品加工等绿色发展集一体的富足之地。不变的是,这趟只有5节车厢相连的“小慢车”依然慢悠悠地行驶在这条百年历史的中东铁路线上,见证并助力着沿线百姓越来越富足的幸福生活。
文/侯继尧 记者 狄婕 摄/原勇 记者 狄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