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一头连着社会“安全指数”,一头连着居民“幸福指数”,是基层治理法治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不久,牡丹江市司法局携手牡丹江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在全省创新建立“代表履职+法援服务+群众受益”三位一体模式,通过“前端预防、源头治理、联合化解”模式,深化拓展履职新场景,推动多元调解、法律援助服务走深走实,用良法善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牡丹江市司法行政机关紧紧围绕服务全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紧扣职能定位,在牡丹江市逐步构建起的人民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多元调处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下,持续巩固完善创新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调解矛盾促和谐
全省首创法援新模式 整合资源调解矛盾纠纷
今年5月,“代表在行动·法援惠民生”首次活动来到林口县柳树镇复兴村,就村民提出的各类法律咨询开展详细解答,这是牡丹江市司法行政机关创新延伸法律服务触角的具体举措,同时也是牡丹江市司法局与牡丹江市人大监司委联手在全省首创打造“代表履职+法援服务+群众受益”三位一体法律援助新模式的具体实践。两部门整合现有的司法行政人员、人民调解员、公证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志愿者和人大代表等资源,创新建立“法律援助+人民调解+人大代表”协作机制,坚持“代表参与、调解优先、援助兜底”的原则,实现人大代表、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无缝衔接、优势互补,为群众提供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最大限度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近年来,牡丹江市司法局坚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方式,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专业解决市域社会矛盾纠纷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牡丹江市专业人民调解(非诉)中心。该中心累计成功调解诉前、医患、交通、劳动争议等纠纷9461件,有效防止矛盾风险外溢上行。
2022年,牡丹江市司法局牵头建立人大代表调解工作站、政协矛盾调处委员工作站,为群众提供解决矛盾纠纷新渠道,赋能基层社会治理。2023年,把“调”再向前延伸,让“解”更深入人心,与牡丹江市委政法委、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牡丹江市公安局建立“四所一庭”衔接联动工作机制。2024年,持续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全市累计调解矛盾纠纷68048件,调解成功65593件。
调解矛盾现场
以“组合拳”满足多元需求 推动调解工作再上新台阶
“小病不治,大病之由”,定纷止争于微末不仅有利于矛盾纠纷的快速处理,也能够有效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升级。2024年末,绥芬河市的兰某和吕某在某公司烘干窑工作时,被倒塌的柞木板垛砸伤。康复期间,双方就赔偿问题多次协商未果,兰某和吕某于2025年申请人民调解。
绥芬河市阜宁镇司法所接到案件后高度重视,指派调解员深入企业调查。初期协商过程并不顺利,此后调解员与双方分别进行了数次沟通协商,向矛盾纠纷双方明确了赔偿的法律依据。通过释法明理和耐心沟通,调解员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最终双方就赔偿数额达成一致。
牡丹江市司法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牡丹江市将继续深化“四所一庭”衔接联动工作机制、非警务类纠纷调解机制,发挥司法所牵头作用,健全完善派出所、人民法庭委托、委派调解工作机制,指导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主动参与纠纷化解,积极吸纳综治中心介入,更好整合社会各界资源,以调解“组合拳”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解纷需求,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坚持高位推动、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大调解格局,让市、县、乡、村四级风险防范在前、矛盾调解靠前、纠纷止于诉前,达到为群众减累增速、为企业减负增收、为法院减诉增效、为社会减访增和的共赢目的。
乡村法律大讲堂
强化司法为民广度 提升社会治理服务效能
调解是化解矛盾、消除纷争、促进和谐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具有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方便快捷、不伤感情、不收费用等优势特点,被称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牡丹江作为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始终把“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作为试点创建重点内容之一,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突出牡丹江市专业人民调解中心引导示范效应,充分发挥县级非诉讼纠纷解决中心作用,健全“互联网+调解”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机制,逐步构建起多种方式有机衔接的矛盾调解工作体系。
聚焦法治“小切口”,推动社会“大治理”。今年,牡丹江市制发《关于开展“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统筹28家市直单位和各县(市)区建立了清单台账动态调整、重点人员分级预警等工作机制,实行日报告、周调度等措施,层层压实责任,强化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组织各县(市)区各部门紧盯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开展地毯式、拉网式、起底式矛盾风险排查。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5853件,化解5839件;组织开展全市综治中心“进中心·解纠纷”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综治中心建设成效和成功经验,提高群众对综治中心的知晓率,引导群众依法解决矛盾纠纷,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图片和视频由受访单位提供)
记者 张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