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英雄|铁狮将军周保中:一身铁骨守山河 满腔赤诚照春秋
2025-08-15 21:33:31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作者:孙铭阳

在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争史上,周保中是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这位从云南大理走出的白族将领,以“铁狮将军”之名驰骋白山黑水,用血肉之躯在林海雪原间筑起抗敌长城。他历经大小战斗数百次,多次身负重伤不下火线,率领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在绝境中坚守,为民族解放事业谱写了气壮山河的篇章。

周保中将军纪念馆

从滇军少年到共产党员:在战火中觉醒的革命初心

1902年2月,周保中出生于云南大理湾桥村一个白族农民家庭,原名奚李元。家中仅有七八亩薄田和两间草房,全家人终年劳作仍难饱腹。7岁时,他在外祖父资助下进入私塾,后考入县立高小学堂,却因家境贫寒只读了一年中学便辍学。

1917年,15岁的周保中怀着“富国强兵、从军出头”的抱负,加入云南陆军第一师教导营当学兵。时值云南起义讨伐袁世凯,他在征战中因作战勇猛、处事果断,次年便升任中尉排长并代理连长。1924年,他以优异成绩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在南北转战中目睹军阀混战给民众带来的苦难,逐渐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政府产生不满。那些宣传新思潮的报刊,让他开始思索救国的新道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心中悄然萌芽。

1917年周保中在云南陆军第一师教导营学兵连的照片 

1925年4月周保中去广州参加了追随孙中山的滇军,不久又去河南的冯玉祥国民军中任职。1926年4月国民军失败后,他重返广州。大革命时期,在指挥攻打南京雨花台的战斗中,周保中英勇善战,威震四方,在军中被誉为“铁狮将军”。1926年,他参加北伐,因战功卓著,升任国民党少将副师长。这期间,他初次接触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许多曾倾向革命的人纷纷退缩,周保中却坚定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在血雨腥风中找到了真正的信仰归宿。1928年,他被派往苏联留学,系统学习革命理论,为日后的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周保中塑像

林海雪原间的铁血抗争:吉东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1年9月,周保中奉命回国,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军委书记,奔赴东北领导抗日斗争。1932年4月,他抵达宁安,这里东临中苏边境,铁路纵横,是抗日武装活动的重要区域。他迅速投入工作,一方面联络吉林自卫军、救国军等抗日力量,一方面整合当地工农义勇军,在复杂的环境中播撒抗日火种。

同年8月,周保中被救国军总司令王德林聘为总参议,后任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他在军中秘密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团员,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著名抗日英雄的陈翰章。9月,周保中指挥救国军联合多地抗日武装攻打敦化,激战两昼夜摧毁日军防御工事;10月,他率200余人夜袭宁安城,亲自带领敢死队涉水攻城,虽因部分武装不守纪律未能全胜,却炸毁日军军火库,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战斗中,他腿部中弹,子弹卡在两根骨头之间,直到指挥部队安全转移后,才让人用镊子将子弹取出。12天后,他带伤指挥第二次攻打宁安,击毙日军指挥官小岛少佐,缴获大批物资,从此赢得救国军将士的广泛信服。

1934年2月,周保中率领“辽吉边区军”第一、第三连与工农义务队会合,组建宁安反日同盟军(后改称绥宁反日同盟军),任办事处主任和党委书记。这支由我党直接领导的武装,成为吉东抗日的重要力量。1934年春,日寇调动长春伪警察大队同日军相配合,进攻我军密营。周保中指挥部队奋勇反击,不仅粉碎敌人攻势,还收缴汉奸武装的枪支,组建了宁安游击队。

时间来到1934年秋冬,日军对吉东地区发动大规模“讨伐”,周保中采用“化整为零,避实击虚”的游击战术,率部在30余次战斗中重创敌军。一次战斗中,他腹部中弹,肠子流出体外,仍强忍剧痛指挥作战,直到击退敌人后才用草药敷伤、绑带缠腹,继续行军指挥。

1935年2月,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周保中任军长和党委书记。他率领部队取得石门子伏击战、夜袭六道沟子车站等一系列胜利,开辟穆棱、额穆新游击区,打通与其他抗日部队的联络。1936年,第五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他仍任军长兼政委,创建教导队培养干部,为部队发展积蓄力量。

绝境中的坚守与新生:从抗联到新中国的曙光

1937年1月至6月,为了加强抗联各军的团结,统一吉东、北满党组织,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某些具体政策上的认识,周保中先后两次顶着狂风大雪,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越过松花江到小兴安岭,同抗联第三军和北满临时省委负责人就东北抗日斗争的形势、东北党的组织和政策、抗联各军的团结及今后的行动方针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为维护党组织和军队团结奔走。

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正式成立,周保中任总指挥,统一指挥吉东地区多支抗联部队。

1938年,东北抗战进入极其艰苦的阶段。日军调集3.5万兵力实行全面大“讨伐”,妄图“围歼”抗联主力。周保中果断决定第四、第五军主力西征,自己则指挥留守部队在宝清、富锦等地与敌周旋。11月,他率80余人被日军围困在莲花泡、夹皮沟狭小区域,凭借事先构筑的密营,忍饥挨饿坚守18天,待敌人撤退时果断尾追截击,缴获急需的给养。

1939年,面对部分将领动摇投敌的严峻局面,周保中立场坚定,坚决处决叛徒,粉碎敌人的政治诱降阴谋。他主持召开吉东省委扩大会议,制定突围计划,强调革命气节的重要性。在突围中,他带领部队隐蔽行军,踩着前面的脚印前进,最后一人用树枝扫去痕迹,在饥饿与严寒中穿越层层封锁线,最终抵达宝清梨树沟第二军总部留守处,完成突围任务。

1940年10月后,抗联部队在日军重兵“围剿”下损失惨重,周保中率部转移至苏联境内,组建南、北野营,后改编为野营教导旅,任旅长。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他率领抗联指战员重返东北,分赴12个大中城市和57个战略据点,自己带领一部分指战员到达长春,并兼任苏军驻长春警备司令部的副司令,东北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

新中国成立后,周保中回到云南工作,为地方建设殚精竭虑。即使在患病期间,他仍撰写了10余万字的回忆文章,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1964年2月22日,这位62岁的抗日英雄在北京病逝,他用一生践行了对民族、对信仰的忠诚。

从滇西少年到抗联名将,周保中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以钢铁般的意志在白山黑水间坚守。他的身上,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如他曾战斗过的林海雪原,永远激荡着为民族解放而呐喊的赤诚回响。

(图片来源于周宝中将军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制作:郭亮;记者:孙铭阳

编辑:王戈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