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多,记者一行驱车行进在G331边防公路上,打老远就看到了一片红彤彤的房盖,这就是生德库村。村党支部书记说,这些“红房盖”多数是近两年建的新房子,其中有31栋里住着返乡回流的村民。
晚上五点半,一缕缕炊烟在小村接二连三升起。生德库村的爱心康养食堂里,饭菜飘香,暖意融融。几十位老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四菜一汤”,笑语盈盈。
走出新居,步入食堂,徜徉村头……我们见过的每一张舒展的笑脸上都写满了从容、自信与幸福。这里的人,心是安的,根是稳的。
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地处祖国东极的普通村庄成为一处安宁祥和的家园?
是“兴边富民”的实践,让这个边境小村唤回了远方的游子,盛满了老人的笑颜,更让村民的心扎下了根、安了家。
生德库村党建公园
锻造“永不走的工作队”
生德库村隶属抚远市浓江乡,小村不大,人口不多,经济发展曾经相对落后。多年来,在国家电网黑龙江公司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村集体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村民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大增强。
生德库村党支部深谙,被帮扶“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的道理。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才是边境线上“永不走的工作队”。
于是,村党支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5名致富能手、4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成为这个边境小村的中坚力量。但要真正锻造一支“想干、会干、能干成事”的队伍,光有关起门来“闷头干”的劲头还不够,必须走出去,开阔眼界。
2023年8月,一次赴江苏常熟农村的学习考察,深深“刺痛”了村党支部书记万仁军。“看着人家村集体经济年入几千万元,村民生活富足,我一晚上没睡着。我们这有黑土地有大界江,这么好的资源怎么就发展不起来?!”
这次常熟之行对万仁军“刺激很大”。
“取经”回来后,村党支部一班人关上门展开一场场“头脑风暴”,确定把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作为核心目标,以多元布局、精准施策推动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撑和内生动力,通过收益分红的形式带动村民发展产业,让更多村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村企合作生产的红肠
让村民“踏踏实实留下来”
生德库村“兴边”的第一仗,就瞄准了村里“沉睡”的资源——土地。
随着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成了个大问题。村党支部果断推出“村集体领办土地社会化服务”,由村集体牵头整合分散地块,提供耕、种、防、收“一站式”托管服务。
这一招,彻底激活了沉睡的土地。2024年,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96.04万元。村民老李把土地托管给村里,自己则在村办的拌肥站打工,年底一算账,土地分红加上工资收入,比自己种地翻了一番还多。“现在是‘离田不离乡’,挣钱顾家两不误。”老李相当满足。
一个“主引擎”被装上后,围绕它的产业配套集群也迅速建立起来。晾晒场、打包机、光伏发电、拌肥站……10余个产业项目多点开花,不仅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80万元,更关键的是在家门口创造了50余个就业岗位。
今年3月,在村党支部的招引下,又一家回乡创业企业诞生。生德库村在外创业的知名企业家潘颉与村里合作成立公司,专门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当地村民产出的农副产品照单全收,其利用本地猪肉、江鱼加工生产的红肠、熏鱼食品颇受市场欢迎,既为村集体增收,又为村民解决了20多个就业岗位。
“若非生活所迫,谁愿背井离乡?”村民们都说,“有活干、有钱赚,谁还愿意往外跑?”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稳边”之基。这些岗位如同一根根缆绳,将村民的身心牢牢地系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从过去的“想方设法走出去”,变成了如今的“踏踏实实留下来”。
村民为康养食堂点赞
让家乡成为“暖心家园”
如果说,“固边”靠组织,“兴边”靠产业,那么“稳边”的根本,则在于用发展成果温暖人心。
村集体有了百万级的收入,第一件事做什么?生德库村“两委”选择的是为村里的老人们办一个免费的爱心食堂。他们先后投入30多万元,将原村小学改扩建成康养食堂,为全村65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餐食。
这碗热腾腾的饭菜,是给全村人、特别是外出务工子女吃的“定心丸”。它解决的不仅是老人的吃饭问题,更是破解了整个村庄的养老之忧,是家庭、社会最温暖的“稳定”。
一张更大的“幸福保障网”随之铺开。村集体每年出资15万元,为全村35周岁以上的村民缴纳医疗保险;为老年人缴纳意外保险;给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阶梯式奖励,鼓励他们学成返乡……这张网让村民“生老病学”皆有所依,让每个人都真切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作为生德库村一员的自豪。
在此基础上,村里创新探索“积分制管理”,将参与村庄建设、邻里互助、遵纪守法等行为都量化为积分,并以此评选“最美村民”“十星级文明户”。当获奖村民披上红绶带,在全村人的掌声中领取荣誉时,一股崇德向善、以建设家乡为荣的强大向心力油然而生,让这座边境村庄的社会结构更加稳固和谐。
村民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一个村庄的稳定与繁荣,就是边疆安宁的最小单元,也是最坚实的基石。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当无数像生德库村这样的“红色堡垒”在边境线上巍然屹立时,我们的边疆就必然会成为安全稳定、繁荣发展的幸福家园。
记者:崔立东;摄影:刘心杨;视频:刘心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