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九曲十八湾。省林草局提供
林下养鹅,“森林+”致富路子多。本报记者 唐海兵摄
黑龙江湿地生态美景。省林草局提供
□本报记者 唐海兵
金秋龙江,晨雾如轻纱般漫过层叠的林冠,将红松的挺拔、云杉的苍翠晕染成一幅流动的画卷。这片占全国森林面积8.7%的绿色宝藏,正悄然变身成为巨大的“碳库”与“金库”。
日前,第二届林草碳汇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来自国内外的院士专家、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围绕“推动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筑牢碳中和基石”展开深入研讨。会议现场,黑龙江省林业碳汇“一张图”系统清晰地展现在大屏幕上,跳动的碳汇数据、清晰的项目分布,直观展现着“龙江绿碳”品牌的发展成果;交流区里,“生态执法司法+林业碳汇”“碳汇质押贷款”等创新实践案例,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焦点。这场高规格研讨会,不仅是对黑龙江林草碳汇工作的肯定,更揭开了这片黑土地以“绿碳”为匙,解锁生态价值转换新路径的生动篇章。
“龙江绿碳”品牌大事记
2024年
•4月:省林草局成立林业碳汇工作专班,组建16人专家团队,全面启动省级林业碳汇项目交易体系建设工作。
•5月:搭建完成全国首个省级林业碳汇项目管理平台。
•6月:省林草局会同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黑龙江省林业碳汇项目工作方案(2024-2026年)》和《黑龙江省林业碳汇项目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此办法为全国首个省级林业碳汇项目交易管理办法)。
•7月:“龙江绿碳”品牌建立,省级林业碳汇服务中心投入运行。
同月,省林草局、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签发首批5个“龙江绿碳”项目,举办黑龙江省林业碳汇交易启动仪式,首批签约交易4.285万吨,交易额428.5万元。
• 11月,在全国林业碳汇试点会议上,黑龙江作为典型分享“龙江绿碳”生态价值转换试点经验。
•12月,自主研发的“黑龙江省造林碳汇项目评估方法学”(FCS-造林模型)通过国家级权威科技认证,成为全国首个通过成果评价的省级林业碳汇方法学。
2025年
•2月,推动“龙江绿碳”成为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碳中和措施之一,6家企业无偿捐赠“龙江绿碳”5.3万吨,助力亚冬会碳中和。
•3月,黑河市爱辉区137.09吨“龙江绿碳”全省首例用于替代生态损害赔偿,开创黑龙江省“碳汇+司法”先河。
•5月,省林草局、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签发了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图强林业局“龙江绿碳”项目林业碳汇减排量781.4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极大增加了“龙江绿碳”碳资产储备,为国内外企业、组织实施碳中和提供了高质量的龙江生态产品。
•6月,组织中国林科院、东北林业大学等专家升级改造全省林业碳汇“一张图”,2.0版碳汇“一张图”正式亮相。
•8月,哈尔滨银行省内首个“龙江绿碳质押贷款”项目授信1000万元通过审批,并成功发放首笔林业碳汇贷款329万元,“龙江绿碳”实现可质押、可融资、可交易。
•9月,第二届全国林草碳汇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成功举办,院士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林草碳汇科技新篇章,“龙江绿碳”知名度享誉全国。
品牌引领 “龙江绿碳”启新程
“过去提起黑龙江的森林,人们想到的是木材、是生态屏障。如今,‘龙江绿碳’让这片林海成为可交易、能增值的‘绿色资产’。”研讨会上,省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侯绪珉的讲话,道出了“龙江绿碳”品牌诞生的意义。作为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支撑,黑龙江森林碳储量约57亿吨,占全国的十分之一。面对如此巨大的生态财富,如何将这份“绿色家底”转化为发展动能,省林草局率先扛起了探索重任。
2024年4月,省林草局牵头成立林业碳汇工作专班,组建起由中国科学院于贵瑞院士、中国工程院刘世荣院士领航,涵盖林草碳汇监测、绿色金融等领域的专家团队,为碳汇工作提供“最强大脑”支持。短短3个月后,“龙江绿碳”品牌正式建立,全国首个省级林业碳汇项目管理平台同步上线,与黑龙江自然和生态资源交易中心碳汇交易平台实现平台联动、无缝衔接——从政策谋划到平台搭建,省林草局以快节奏、高标准推动“龙江绿碳”从概念走向现实。
为让“看不见的碳汇”有统一核算标准,省林草局组织东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等科研团队,自主研发“黑龙江省造林碳汇项目评估方法学”。该方法学采用“林龄驱动的生物量逻辑斯蒂生长方程”,能精准计算林木生长过程中的碳汇量,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守攻领衔的专家委员会评价,其核心框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基于这套算法,黑龙江已签发8个“龙江绿碳”项目,减排量达806.06万吨,完成交易5.49万吨,交易额突破500万元。
林区转型 从“砍树谋生” 到“护林赚钱”
“以前在林场,全靠砍树挣工分。现在巡山护林,不仅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好环境、好资源,还能享受碳汇收益分红!”这是记者多次深入林区采访时,护林员们常挂在嘴上的“嗑儿”。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林业大省,黑龙江曾面临“守着绿水青山,却难寻发展新路”的困境,而“龙江绿碳”的出现,有效拓展了生态价值转换新路径。
省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建伟介绍,省林草局推动11个林业碳汇试点单位,设置660块碳汇监测样地,总结出“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长白山地天然次生林”“三江平原低山次生林与人工林”等固碳增汇新模式,让护林技术更高,成效更好。
在林都伊春,溪水国家森林公园将碳汇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全省首个公园式婚姻登记处,推出森林康养、森系旅拍等6大夏季主题旅游产品,实现“碳汇增值”与“旅游增收”的双向共赢。
在龙江森工集团柴河林业局有限公司小九寨景区,曾经以伐木为主的林场,正依托绿水青山焕发新生机。林场职工们在民宿里热闹地忙活着,将林下鸡、林下鹅、黑木耳、红松子等各式森林食材端上游客餐桌。
从“砍树谋生”到“护林赚钱”,黑龙江以“龙江绿碳”为纽带,构建起“生态保护—碳汇增值—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为全国林业资源丰富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型样本。
“碳汇+” 生态价值多元转化“龙江样本”
随着“龙江绿碳”品牌的建立,黑龙江开始探索“碳汇+”多元融合的发展模式,让碳汇价值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
黑龙江省林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宋佳庚介绍,在“碳汇+司法”领域,省林草局、省法院等7家单位共同签署《“生态执法司法+林业碳汇”协作框架协议》,探索开展认购林业碳汇替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黑河市爱辉区137.09吨“龙江绿碳”碳汇减排量成为全省首例用于替代生态损害赔偿的案例。
在“碳汇+金融”方面,黑龙江省创新推出“龙江绿碳质押贷款”。省林草局、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等单位联合出台《黑龙江省林业碳汇质押贷款操作指引(试行)》,支持碳汇金融发展,哈尔滨银行省内首个“龙江绿碳质押贷款”项目授信1000万元,已发放首笔林业碳汇贷款329万元,“龙江绿碳”实现可质押、可融资、可交易,有效拓宽了林业经营主体及碳汇资产持有人融资渠道,助力企业绿色发展。
“我们同时还尝试了碳中和公路和碳汇收储,哈尔滨某水泥企业出资40万元,购得‘龙江绿碳’5000吨,用于抵消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碳排放,打造碳中和公路;佳木斯某化工企业出资40万元,购得‘龙江绿碳’5000吨,用于碳汇仓储投资……这都是林业碳汇带来的切实效益。”宋佳庚说。
南方集体林有“碳票”,北方有“龙江绿碳”。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省林草局正全力推进全国林草碳汇示范省建设,谋划实施育林增碳、品牌兴碳、创新强碳3大工程8项行动。未来,这片拥有2000余万公顷森林的黑土地,将继续以“龙江绿碳”为笔,在生态价值转换的画卷上挥毫泼墨,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为绿色龙江建设书写更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