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凝聚中国水电装备顶尖智慧的全球首台单机容量最大500兆瓦、转轮尺寸最大6.23米的冲击式水轮机核心部件——转轮,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制成功并发运,标志着我国在高水头、大容量冲击式水轮机组核心装备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本报资料片
□本报记者 孙铭阳
16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主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举行。发布会上,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韩雪松,副厅长王学峰、王冰、李江就“十四五”时期我省开展的重点工作及进展成效、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具体指导和扶持政策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韩雪松介绍,“十四五”以来,我省聚焦工业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加强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加速孵化,全省“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扎实成效。主要体现为“三个加速”。
一是传统产业加速“焕新”。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扎实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打出政策“组合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改造升级,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速24%,始终高于全国,占工业投资比重由2020年10.9%升至2024年20.3%,哈尔滨成为国家级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创建3个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累计建成430个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工厂,智改数转网联取得扎实成效。绿色化步伐明显加快,累计建成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357个。大庆油田持续稳产,页岩油年产量预计突破100万吨,玉米生物发酵多个产品规模全国第一,“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等品牌美誉度影响力持续提升。
二是新兴产业加速“扩量”。聚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农机等重点产业,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赋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倍增发展。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营收比重较2022年提升3.5个百分点。高能级产业载体加快建设,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端农机装备先导区释放引领效应,哈尔滨航空集群、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兴领域亮点纷呈,全国最大国产化单集群万卡智算中心建成投用,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实现国产批量化制造,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容量世界最大,龙江制造卫星闪耀星空。
三是未来产业加速“生根”。实施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计划,建载体、强攻关、促转化,部分领域已在国内呈现“领跑”态势。空间环境地面模拟大科学装置建成投用,航天高端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入围全国首批试点,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光刻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相继获批,哈尔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天工开悟”大模型、生物合成L-胱氨酸等标志性产品和成果竞相涌现,“揭榜挂帅”人形机器人等8个国家攻关任务数量居东北三省一区首位,72个未来产业项目落地建设,95个创新平台、技术产品及应用场景获得国家支持,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创新先导力量正加速释放。
创新“势能”加快转化
王学峰介绍,“十四五”期间,省工信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龙江”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系列部署要求,统筹产业科技创新各项目标任务,加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势能”加快转化为振兴发展“动能”。
企业主体创新“动能澎湃”。聚焦“国家急需、龙江所长”,组织骨干企业主动谋划、积极参与承接国家重大专项,在通用航空、发电装备、特种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推动一批世界领先“大国重器”持续上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38%,增幅高于全国。支持企业研制首台(套)产品592项、数量较“十三五”末增长79%。2022年新产品开发工作启动以来,共培育重点新产品226项。
创新平台建设“能级提升”。推动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中心,着力打造一批汇聚创新资源和吸引人才的平台。哈尔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哈大齐自创区、佳木斯农高区、国家大马力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等相继获批,培育企业技术中心445个,数量较“十三五”末增长93.4%。新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4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9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187家,依托各类省级创新平台,带动汇聚创新人才超过3.5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较“十三五”末增长超过53%。
创新成果转化“蓄力成势”。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孵化培育,强化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助力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693项。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65.2%,高于全国13.9个百分点。支持成立一批高技术企业,提高哈大齐自创区和高新区成果产业化承载能力,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向新而行”增添新活力、提供新支撑。
制造业集群蓄力成势
王冰介绍,“十四五”以来,省工信厅把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作为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对标国家集群建设导向,充分发挥龙江所长,在培育“国家队”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制造业集群正加快蓄力成势。
聚焦优势长板,构建梯次培育体系。注重突出锻造龙江制造业长板,聚焦主攻方向加力打造一批支柱型、引领型、特色型集群,形成国家、省、市三级集群创建体系。目前,成功创建哈尔滨航空、绥哈大齐生物制造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航空配套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同步培育省级特色产业集群15个,集群体系持续完善。
坚持集链成群,推进产业能级跃升。统筹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省市联动推进化点成珠、串珠成线、集链成群。2024年,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营收超9400亿元,与2022年相比年均增长7.2%。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是生物制造领域唯一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四市分工协作引育了130余家产业链企业,实现了从粗放加工向集约循环利用转变,由一粒粒金黄的玉米,串起了一条条“黄金产业链”。哈尔滨航空集群兼具直升机、固定翼飞机研发制造和服务保障能力,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集聚企业300余家,3年来产值年均增速20%以上。
注重创新引领,提升产业发展动能。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注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集群内创新中心、创新平台等载体建设,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向集群汇聚,加速推进科技成果在集群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打造“跨地域”创新合作模式,与20余家国内外顶尖生物研发机构开展合作,在酵母蛋白发酵、纤维素燃料乙醇等领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依镁生物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木糖醇属全球首创,新和成生产维生素B5生物发酵技术领跑世界。哈尔滨航空集群中20余家单位全面融入中国商飞供应链体系,在国产大飞机机体结构、动力系统、关键材料和工艺装备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AC352中型直升机填补我国7吨级直升机谱系空白,Y12F实现欧洲航空安全局型号认可“零”的突破。
“四个突破”彰显龙江制造力量
李江介绍,“龙江制造”正成为“大国重器”方阵中一张闪亮名片。近年来,省工信厅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安全等重点领域,依托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攻关研发,体现龙江制造的担当。“十四五”以来,一批代表国家水平、彰显龙江力量的重大技术装备相继问世,为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服务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具体体现为“四个突破”。
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建设实现突破。以电力装备、重型成套装备、航空装备、重型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和大型大马力农机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为代表,构建形成“5+2”优势和特色装备产业体系,持续巩固国家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地位。2024年,全省高端装备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100亿元,2021年以来年均增速超过10%。
支撑万家灯火的能源装备实现突破。哈电集团成功自主研制全球首台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攻克世界最大容量冲击式水轮机核心技术,世界最高水头冲击试验台建成投用;哈电锅炉研制的660兆瓦级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填补全球空白。佳电股份研制的高温气冷堆主氦风机试验台架,为第四代核电产业化奠定基础。中国一重承制的“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实现先进核电装备国产化的历史性突破。
托举飞天梦想的航空装备实现突破。中航工业哈飞研制的AC352中型直升机取得型号合格证,填补我国7吨级直升机谱系的空白;其自主研发的双发涡桨通勤类Y12F飞机获得欧盟航空安全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实现国产飞机取得欧洲航空安全局型号认可零的突破。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航发东安的WZ16发动机成功取得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并已交付使用,推动我省民用航空发动机产品迈出产业化发展关键一步。
保障救援应急和战略急需的高端装备实现突破。中车齐车研制的高铁救援起重机,填补我国高铁应急保障领域空白;齐二机床研制的大型复材铺丝铺带装备,满足大飞机和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战略急需;中船七〇三所自主研制的30兆瓦、40兆瓦级燃气轮机,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级绿色园区实现零的突破
李江介绍,“十四五”以来,省工信厅以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践行“两山”理念,全力推进工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工业能耗强度进一步降低,全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节能降碳成效显著。扎实推进煤炭智能化开发和清洁利用,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全省煤电机组供电煤耗创历史新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成装机首次超过煤电,全省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已占电力总装机近六成,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支持企业开展节能降碳绿色化改造,累计减少碳排放量超170万吨,较“十三五”大幅增长,涨幅超过70%。这170万吨碳排放量相当于46万辆汽车一整年的碳排放量。
污染物排放有效控制。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冬病夏治”专项行动等一系列标志性战役,县级及以下城市建成区原则上不再新建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超200项,工业领域污染物排放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大庆油田采油一厂含油污泥无废生产模式成为全省首个入选国家“无废企业”典型案例。
绿色制造提质扩面。建立形成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制造梯度培育体系,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02户,较“十三五”增长近3倍。同时,围绕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强化梯次储备,目前已创建省级绿色工厂255户。国家级绿色园区建设也实现了零的突破,杜尔伯特经开区成为我省首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企业绿色转型意愿更加积极。通过加大政策引领力度,支持150余个项目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累计兑现奖励资金超1.5亿元,项目数量和奖励金额均较“十三五”时期翻一番,带动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碳达峰“领跑者”企业。
中小企业数量质量显著提高
王学峰介绍,“十四五”以来,省工信厅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全力打造政策支持、梯度培育、服务引导“3个体系”,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数量、效益、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
构建政策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壮规模”。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和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立法护航中小企业发展。出台“振兴民营经济发展45条”“工业振兴20条”等惠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截至今年8月末,全省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超过70万户。2024年,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总额的49.8%。
构建培育体系,推动中小企业“提质量”。深入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行动,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772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96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户。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5.39%,平均授权发明专利5.24项,远高于同等规模企业。
构建服务体系,增强中小企业“获得感”。创新开展领导干部包联企业工作,截至今年9月末,全省2.35万名领导干部包联企业32.8万户、项目4201个,累计解决企业各类诉求问题6.44万个。建成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44个,为企业提供创新支持、融资担保等全方位服务。
“智改数转网联”赋能企业发展
王冰介绍,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数字时代的大势所趋。从我省众多企业实践看,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好处主要体现在“3个20%以上”,即普遍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不良率降低20%以上。可以说,很多企业插上了“数字翅膀”后,比同类企业飞得更高、更快、更有效率。“十四五”以来,省工信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发布了加快推动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印发了专项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坚持“面、线、点”同步发力,加快推动“智改数转网联”赋能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在引导推动和政策扶持方面,省工信厅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面”上抓好统筹推进,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实现更广范围覆盖。推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先后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在东北三省一区率先开展省级试点城市建设,支持牡丹江、佳木斯、鸡西等城市陆续跟进,“智改数转网联”呈现规模化普及态势。截至目前,全省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51.5%,较“十四五”初期的2021年提高了26.1个百分点。
“线”上聚焦重点产业,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实现更深程度拓展。聚焦构建“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将“智改数转网联”作为新引擎,助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十四五”期间,安排省级财政资金12.2亿元,支持企业776户次,带动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投入超过70亿元,传统产业“升链焕新”、新兴产业“壮链扩量”成效逐步显现。
“点”上突出典型示范,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实现更高水平跃升。将产业链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支持数字化基础较好的企业开展数字化集成应用先行先试,涌现了一批进入国家队的省内排头兵企业,飞鹤乳业等3户企业成为国家“数字领航”企业,哈电机等6户企业入选全国卓越级智能工厂,建龙西钢等9户企业进入国家5G工厂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