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利红 王迪
初冬的天气,寒意渐浓,通河县松花江两岸稻田已收割完成,收粮的车辆穿行在两岸村庄间,卖粮后腰包鼓起来的农民的笑声传出很远,应和着不远处将把两岸紧密连接的铁科凤方项目通河松花江特大桥建设现场机器的轰鸣声,一幅龙江初冬生产生活图景徐徐铺展开来……
作为建设者之一的黑龙江省鼎捷路桥公司项目总工孙洪博颇为感叹,看着大桥从一个个墩柱建起,到现在即将连通两岸,回想起工程建设过程的无数艰难险阻,把很多“不可能”变成现实,这凝聚着建设者们的坚守与奋进。
通河松花江特大桥是铁科高速关键控制性工程,长3513米,单孔160米的悬臂梁二次横跨松花江,是交通路网的咽喉之地。
孙洪博看着流向远方的滔滔江水说,这看似平静的松花江,实际上水流湍急,江底地质条件错综复杂,给基础施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夏季,松花江流域暴雨频繁,江水上涨,严重超过通河段的警戒线,给施工带来了极大安全隐患。冬季,极端天气频发,严寒的气候导致混凝土凝固速度变慢……这些问题每天都在考验着团队。
“面对种种困难,建设者迎难而上,在一个个‘不可能’中蹚出了一条路。”孙洪博说。
2023年10月,项目遭遇一场“硬仗”——江中基坑施工。国内常用的钢板桩、钢管桩都“难当重任”——最大超过15米长的钢板桩自身刚度较低,插打难度加大;钢管桩虽自身刚度较硬,但单根插打时间长、合拢调整困难。江中河床为砂层流动性大,更加大了江中基坑施工难度。
“回想起那段日子,我们与同行伙伴、业内专家日复一日钻研、会商,验算纸用了一摞又一摞,实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孙洪博感慨。不知是谁灵光一闪,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如果把‘钢板桩和钢管桩’捆扎在一起,效果会如何呢?”这句话瞬间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热情,大家连夜投入到组合图纸的设计中,精准计算着合拢处的每一处细节。最终,在施工中,应用了“砂层深水钢管桩+钢板桩组合钢围堰”这一技术。当技术难关被一一攻克,团队成员都很激动。
“技术难题是攻克了,但是施工中的恶劣环境让我们举步维艰。”孙洪博说。冬季,江风凛冽刺骨,一线人员在冰雪覆盖的江面和钢栈桥上工作,每两个小时就需要交替休息取暖。施工人员手和脸常常被冻得通红,有些人甚至生出冻疮,但他们依然咬紧牙关,在风雪和严寒中坚守着……
在施工中,引入了无人机对现场巡查和监测,采用了自动化焊接设备和智能张拉系统,首次使用“BIM+GIS”施工模拟优化流程,超声波桁架摊铺机确保了混凝土摊铺质量,预应力整体穿束台车保证桥梁的钢绞线穿束质量……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不仅提升了项目的建设水平,也彰显了龙江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科技实力,施工团队累计获得工程类奖项30余项,其中4项是国内领先技术。
放眼望去,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和即将天堑变通途的通河松花江特大桥一样加紧施工的多个重点交通项目在迅速推进,一张覆盖全省的综合立体交通网越织越密。
目前,黑龙江铁路运营里程达7230公里,居全国第5位;公路总里程达16.9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123公里;现有通用机场89座,居全国第1位。纵横交错的交通网为经济振兴注入硬核动能。
“十四五”期间,绥化至大庆高速、吉黑高速山河(吉黑省界)至哈尔滨(永源镇)段、铁科高速延寿尚志界至五常段陆续交工通车,纵横阡陌的一条条高速,不仅畅通东北陆海大通道,更是提升了省际间高速公路联网贯通水平,为推动黑龙江省加速融入全国交通网和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交通运输服务。
农村公路修到农户家门口,连接村屯,四通八达,农民出行更加便捷。
作为连接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国省干线公路发展迅速:佳木斯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里程558公里、七台河市改扩建26公里国省干线公路、鹤岗对鹤大公路鹤岗段24公里路面改造……一条条提质改造的国省干线公路让百姓“无缝对接,丝滑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