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实施“生态总长”制改革,打造“互联网+智慧生态总长”综合指挥调度平台,问题响应效率提升80%,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 王杉 本报记者 袁小峰
国家级“园林城市”——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生态总长”制改革的实践举措,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性经验。其智慧平台日均处理巡护数据超百条,问题响应效率提升80%,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近日,记者走进双鸭山市饶河县,听生态“管家”聊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
饶河县,是“生态总长”制生动实践地,也是双鸭山市在资源型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中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
困局:生态治理的“九龙治水”之痛
饶河县的晨雾中,总能望见一个瘦弱的身影在湿地与河道间穿梭。这座小城坐拥500公里边境线,56%的县域面积被湿地、林地和河流覆盖,既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核心廊道的守护者,也是乌苏里江一级水源涵养区的“守门人”。但在2022年之前,这份厚重的生态使命,却让基层治理者陷入了“守得住线、管不好事”的窘境,小佳河镇“河湖专管员”刘艳的巡护日志,便写满了当时的窘迫。
“冬抗严寒夏战蚊虫,全靠双腿巡护。”刘艳回忆2021年时的工作状态,寒冬里为核查偷猎痕迹,冻裂手指攥着纸质日志记录;盛夏时裤腿沾满泥水,靠夹干枯草叶标记病虫害、手绘地图记录问题。当时她管辖12公里河道、1600亩湿地和8000亩耕地,全年36件上报事项办结率不足50%,低效的治理方式让不少问题长期拖延。
过去,林长制、河湖长制和田长制各自为政,管不了交叉地带的放牧、农药污染和盗伐,形成类似“九龙治水”式的“三不管”地带。这是一些地方基层生态治理的困境。
破局:一场“从拦到帮”的治理革命
2022年4月,饶河县以“生态保护无部门边界”为原则,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生态总长制领导小组,整合河湖长、林长、田长及湿地局职能,构建“一长统筹、三级总长+基层网格员”的锥形管理架构,108名三级总长和430余名网格员形成治理合力,彻底打破部门壁垒。
刘艳的“装备升级”见证变革。红袖章换为“生态网格员”制服,胶鞋升级为电动巡护车,核心装备是搭载智慧巡护App的手机。这款手机依托977万元打造的“互联网+智慧生态总长”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可自动记录轨迹、分类上报问题,实时同步48个监测点位数据,让治理告别“凭经验”“靠跑腿”。
2024年春的违建处置展现治理变革。刘艳发现湿地边有挖掘机作业,通过App拍照上报“违建隐患”,五分钟内指挥中心派单,半小时后执法人员到场。核实发现养殖户王某私建牛圈,执法人员不是简单阻止,而是联系农技站帮其在合规荒坡规划新场地。这种“从拦阻到帮扶”的转变,使王某主动拆除违建。闭环机制“发现—派单—处置—反馈”,解决了以往“处理低效”的问题。
“生态积分”考核机制更激活基层活力。巡护里程、处置效率、群众评价等纳入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体检套餐,还与评优评先挂钩。刘艳全年累积1200分位列全县前三,“干好干坏不一样,巡护更有劲头了!”如今,饶河的天更蓝、水更清、林更绿,生态总长制改革的实践举措,获得了中央级和省级媒体专题报道,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性经验。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百姓身边的幸福靠山。
胜局:乌苏里江畔的“双赢新画卷”
今年10月,饶河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当时,刘艳在村里培训黑蜂养殖技术。这是县里推出的“生态转化”重点项目,依托当地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特色养殖,既避免了传统养殖对林地、湿地的破坏,又为村民开辟了增收新路径。培训间隙,她习惯性地打开智慧巡护App查看数据,屏幕上弹出一条提示:“您负责的网格连续12个月生态质量优良,评为‘生态示范网格’。”看着这条消息,刘艳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多年的付出终于有了最珍贵的回报。
生态成效数据亮眼。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4.91%,空气质量优良率超97%,乌苏里江相关断面水质及饮用水源优良率均达100%。曾遭污染的河道变清,萎缩的湿地重现水鸟栖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5年秋季候鸟迁徙季监测,共记录重点保护鸟类3616只。生态红利持续释放,带动村民发展林下经济,人均年收入增加超万元。生态旅游蓬勃发展,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接待游客112.23万人次,同比增长16.5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7亿元,同比增长16%,生态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生态总长制整合力量后,三级总长人数缩减70%,网格员缩减50%,综合成本降低70%,实现减员增效。依托网格体系和智慧平台,累计处理问题信息2.4万余条,高效解决环境问题600余个,做到事事有回应。村民生态意识明显转变,从需要网格员劝阻违规变为主动上报。
夕阳下,乌苏里江水波荡漾,泛起一片金光,刘艳行进在日复一日的巡护路线上。她给泛黄的旧日志拍照配文:“以前记问题,现在存风景。”手机屏幕上,智慧巡护App弹出新消息:“明日有东北虎豹监测预警,请注意巡护安全。如需支援可随时呼叫。”刘艳笑着回复:“收到”,握紧车把向村里驶去。电动车轮碾过乡村公路的痕迹,如同这场生态“管家”变革在边疆大地刻下的深深印记,也为全国基层生态治理写下了“放得活、管得好”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