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山河的精神追寻
三省联合举行“万里边疆国旗红”主题活动
2025-11-24 14:53: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迪

□本报记者 王迪

从滇西抗战纪念馆的烽火记忆,到腾冲司莫拉佤族村中的幸福回响;从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的险峻峥嵘,到遵义会议会址里那盏不灭的油灯所照亮的伟大转折……9日至15日,来自黑龙江、云南、贵州三省的国防教育专家、红色故事宣讲员及媒体记者共同参与的“万里边疆国旗红”主题活动,自黑龙江启程,穿越云南,走进贵州,沿着万里边陲,踏寻红色足迹,深入了解国防建设,在行走中接受教育,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边疆新貌:乡村振兴中的守边固边

青山环抱、云雾缭绕。在云南腾冲的司莫拉佤族村,原始生态与民族文化交织出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

清水镇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讲述了这个寨子如何从一个道路条件受限、资源无法变现的普通村寨,通过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村民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笑容里充满自信与希望。

中缅边境线上的瑞丽市姐相镇银井村,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作为“一寨两国”景区所在地,这里凭借独特的跨境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在银井小学的教室里,中缅学子同堂共读,诠释了边疆地区的开放与融合。

边境国防安全得到有力保障,边民生活日益富足。一路上,寻访团探寻了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祖国北疆的黑龙江,边境小村也同样生动地上演着乡村振兴的故事。

黑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秀玲介绍,坐落于黑龙江畔的逊克县卫东村,不仅党员带头巡边护边,还有由老党员、老模范组成的“五老说和团”有效化解邻里纠纷,守护村寨和谐。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持续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让“守边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兴”的理念深入人心。

血色记忆:家国情怀的历史烙印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是我国边境线较长的省份之一。这条边境线上,处处可以感受到深沉的家国情怀。

“纪念馆记录了滇西抗战的历史,展现了中国远征军以及滇西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每年约有160万人次前来参观,我们始终致力于传承红色记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随着滇西抗战纪念馆讲解员的介绍,参访团成员专注地凝视着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纪实老照片,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是无数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在云南,抗战时期的历史痕迹处处可寻。

在龙陵县松山战役遗址,中国远征军“娃娃兵”雕塑前摆满的零食与糖果,是后来者对年幼生命的深沉爱惜与崇高致敬。

德宏州瑞丽市的畹町桥,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铭记着越洋归来投身抗战的英雄壮举。

东宁要塞博物馆馆长王丹丹感慨道:“滇西战场、南洋机工与东宁要塞,是中华民族抗战的历史图景中的一部分。我们铭记历史,更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红色足迹: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贵州,红色底蕴深厚,是红军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之一。在这里,革命足迹遍布山水之间,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寻访团沿着红军长征路,先后奔赴贵阳、黔南、遵义等地,一路参访了猴场会议、苟坝会议、遵义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址。

这一程,既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也是一次精神与信仰的淬炼。

走进贵阳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跟随讲解员的声音,一个个烈士的名字重新被唤醒——“小萝卜头”宋振中、张露萍、黄显声……他们的精神依然在历史的长夜里闪闪发光。

登上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望着巍峨的群山和深谷,记者体会到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艰险与红军的英勇。

遵义会议会址前排满了游客,他们端详着会议室里那盏摇曳的煤油灯,墙面上那张泛黄的长征路线图……这些文物见证了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诞生,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力挽狂澜的历史。

在“万里边疆国旗红”主题活动中,来自东北烈士纪念馆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讲解员,分别在云南的银井小学和贵州的草塘中学进行了深情宣讲,将东北大地上燃烧不息的抗战精神与西南的红色血脉紧密相连,在边疆学子心中播下了珍贵的“红色种子”。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