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十四五·蝶变
通河:凝心聚力做好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2025-11-27 09:04:2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飞 王志强

通河秀美风光鸟瞰。

工业经济质量齐升。

途远米乐谷度假农庄助力乡村振兴。

大海农机畅销全国。

多层小区燃气入户终结瓶装液化气。

生态通河,鱼米之乡。

优加双利玉米果肉产品东北一绝。

医共体建设全域覆盖,便民惠民。

铧子山旅游暑期火爆。

□文/摄 杨依明 本报记者 李飞 王志强

通河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力推进“产业振兴工程、创新驱动工程、生态文明工程、宜居幸福工程”,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基地、低碳工业园区、清洁能源新城、山水旅游胜地、宜居幸福家园”,加力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通河县委书记高俊杰说:“我们凝心聚力做好高质量发展‘新答卷’。一是在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探索推行‘农户带地入村集体合作社’规模经营新模式,粮食生产成本全面下降,新技术加快应用,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二是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清洁能源、文旅康养等优势产业。三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创新性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新模式,探索解决疑难不动产证办证问题,加大投入提高‘水电气暖’保供能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四是在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探索推行以村民(居民)群体划分基层网格,科学划分村级种植(养殖)者、文体活动者以及特殊需求群体,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同时,通过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群、实行信访‘周批示月汇报’新举措,进一步深化‘吹哨报到’工作机制,社会稳定指标排名全市前列。”

带地入社 在“破”与“立”之间走出创新路

通河是典型的农业县,全县耕地190万亩,其中水田117万亩,是“中国优质生态米之乡”,“通河大米”品牌价值127.26亿元,种粮收入构成农民生计的“基本盘”。

土地分散经营,缺乏产业支撑,市场行情不利农民种粮收益……为破解瓶颈难题,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通河积极探索,加力组织村民带地加入村集体的合作社,以规模经营为突破口,有效整合土地资源,通过生资集采、技术指导、统一管理、集中销售,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在“破”与“立”之间走出一条可圈可点的创新之路。

今年年初,通河镇大兴村种植大户蓝宝军带着16垧稻田加入村里新组建的新大兴水稻种植合作社。合作社按照和粮食收储加工企业签的订单,统一选购种子化肥,统一喷施三遍肥剂,省心省力又省钱。“不算打零工,今年光是种地就净收入16万元,比往常好年景还多赚了三四万元。”水稻一出手,蓝宝军满心欢喜。

大兴村有耕地9100亩,绝大部分是水田,人均耕地只有四亩。被县里确定为村集体领办带地入社试点村后,年初该村主屯27户种粮大户带着全部5600亩耕地加盟。种子品种由米厂选定,水稻还没插秧就承诺“照单全收”。靠规模经营拿到议价权,统一选购良种每斤便宜4毛钱,统一选购化肥亩均成本直降20元,米厂上门收购节省运费2分钱/斤。县里农技部门跟进服务,推广宽窄行插秧、虾稻共作、微波增产仪等新技术,免费支持、统一喷施三遍叶面肥和杀菌杀虫剂,亩均节省成本45元、增产8%。村会计刘利辉告诉记者,村里按订单统一种植绥粳18,种子化肥、免费喷施、粮食增产和溢价,让5600亩耕地增收了110万元,中等村变身优等村。“米厂、县里农技部门明年还要给村里量身选定更优良的稻种,让带地入社农户得到更多实惠。”刘利辉告诉记者,“大兴村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今年,通河首批规模经营试点村14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17.1%,规模经营总面积6.83万亩。其中稻田5.85万亩,主推绥粳18、绥粳309、齐粳10三个品种,与大米加工企业签订订单4万亩。

通河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带地入村集体合作社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经营,县委县政府出台扶持政策,贷款贴息助力14个试点村采购宽窄行插秧机16台,宽窄行插秧面积达2万亩,县农技中心全程跟踪指导新技术推广,引导农户开展“小池改大池”,全县良种场率先实施消埂扩田2100亩,增加耕地面积147亩。6个村2.3万亩水田统一打开池埂,预计增加可用耕地面积3%~7%。通过统筹各项惠农政策优先向规模经营村倾斜,完善成员入社、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规章制度,粮食售后去除生产、管理等成本,合作社利润70%用于社员分红、20%作为风险基金留存、10%用于回馈村集体。

“通过组织引导村民自愿带地加入村集体合作社,稳步推广新技术和打开田间池埂,实现粮食增产10%,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把所有收益全部留给农民和村集体,避免了土地托管第三方管理费用和利益分成,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有利于提高村集体凝聚力和基层治理能力。”通河县委主要领导的一席话,道出守正创新的内涵所在。

工业经济 在“质”与“量”之间支起“千斤顶”

优加双利(哈尔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通河项目生产80多种高端健康即时谷物产品,首期主打的脱皮玉米果肉产品独步我国东北地区,覆盖国内60%以上的市场,明年将出口东南亚。

通河大海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苗床用土粉碎机、卫星平地机、悬挂式喷杆喷雾机、粮食转运车等产品畅销苏、皖、湘、豫、川、渝、滇等省区。今年截至6月末实现产值2572万元,营业收入1637万元。

黑龙江久久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通河厂区主产7种中成药,国家专利产品无糖型香砂养胃颗粒占据全国80%的市场,年产值7000万元。今年企业预期销售额过亿元。

这是黑龙江通河经开区的杰作,也是通河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今年截至目前,通河县成功签约5个产业项目,协议签约额30.8亿元。7个省重点、14个市重点产业项目全部开复工。其中,合肥荣事达高端智慧菌菇产业园、十月稻田(二期)食品加工等一批新项目落地开工,三一零碳制造产业园等一批续建项目加快建设,辛选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优加双利全谷物膳食加工等一批项目部分投产。

招商引资实现突破。紧紧围绕我省“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开展综合性招商、轻资产招商、市场化招商、存量开发招商。近五年来先后引进十月稻田、大海农机、久久药业、优加双利等带动力强的企业22家,总投资38.94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个。

产业优势不断凸显。园区稻米加工企业产能不断扩大,今年投资2300万元新上标准化生产线1条,成品销售率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深入,有态度农业鲜食玉米年销售3000万棒,订单种植面积突破1.2万亩。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优加双利母婴赛道食品618、双十一期间同类产品预售额全网第一,大海农机4款产品成为全国拳头产品。

标准化厂房渐成规模。整合各类资金1.4亿元建设厂房(库房)15栋,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年缴租金415万元。16家企业通过租赁国有厂房形式进驻园区,3家晋级规上企业。轻资产入驻为招商引资、固有项目拓展提供了优质平台。

闲置资产不断盘活。千方百计盘活园区内停产、停建企业和闲置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哈尔滨谷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购置原盛通硅业厂区,建设秸秆腐熟剂生产加工项目。县政府出资或通过法律途径盘活臻品生物科技、秋风粮油、爱鑫、爱科乐4家企业,租赁给新入驻企业使用。

成立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厘清园区家底,完善管理制度,细化权责清单,引入专业招商团队,发挥市场化管理作用。

服务企业工作扎实推进。持续开展“我为企业办实事”活动,园区干部深入企业走访对接。县领导和经开区领导定期召开服务企业工作协调会,年初以来为企业解决难点、堵点问题20余件。

文旅融合 在“农”与“旅”之间锚定“焊接点”

文助旅,旅惠农。通河县在“农”与“旅”之间锚定“焊接点”、架起“融通桥”,在广袤美丽的山水田园间赋予文旅产业发展和和美乡村建设丰富内涵和强劲动能。

引入途远乡村振兴服务运营模式,打造哈尔滨首个以“稻米+梅花鹿”主题微度假目的地。途远米乐谷度假农庄项目占地21亩,一期投资2900万元,打造集创意住宿、梅花鹿观赏、休闲观光、儿童游乐、特色餐饮、采摘垂钓、农特产售卖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导入产业思维,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实现乡村变场景、农房变客房、农品变礼品,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180万元,近百名村民实现就业。二龙潭国家湿地公园提质改造项目竣工投用,集中打造集爱情码头、碧水沙滩、帐篷露营地等休闲区域,形成40余公顷“荇菜花海”奇观。

完善基础设施。整合衔接资金500万元和村级自筹资金100万元,硬化农村公路9.3公里,健全完善村级日常卫生保洁制度,村容村貌持续提升。铧子山玻璃栈道实现联合运营管理,铧子山、岔林河漂流景区11座旅游厕所完成升级改造。援建二龙潭国家湿地公园项目7月初开工建设,已完成50%工程量,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清河景区投入165万元,完成妈妈顶景区瀑布及配套设施升级。

特色活动丰富。成功举办铧子山第二十届登山节,配套文艺进景区,通过特色小吃展、民俗非遗展等活动,吸引游客近2万人次,今年暑期以来铧子山门票收入同比增长30%。举办全国夏季“村晚”(通河站)示范点活动,通过云平台线上线下同步直播,峰值观看人数超过10万。串联铧子山、米乐谷、清河妈妈顶等景点,推出“自然野趣+田园时光”“人文风情+山水秘境”“城市漫游+文艺打卡”三条特色旅游线路,形成集群效应。承办“奔跑吧·少年”2025年黑龙江省武术套路锦标赛,10个地(市)304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充分展现文旅发展活力。持续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广场活动30场次,服务群众2万余人;举办江畔广场“百姓大舞台”卡拉OK活动。

乡村旅游火爆。策划举办“丰收节”“冰雪旅游季”等品牌活动,丰富游客乡村体验。途远米乐谷度假农庄新增垂钓、蓝靛果采摘、露营等项目,提供篝火、烟花秀等体验,今年暑期一房难求,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岔林河景区漂流6月末运营,成为避暑热门选择,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铧子山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组建以江鱼老菜馆、欧派等为代表的餐饮协会,重点推广乌鸦泡特色江鱼、五四朝鲜狗肉、祥顺向阳烤肉、凤山干豆腐等乡村美食,带动旅游发展。

增进福祉 在“大”与“小”之间提升幸福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力办好惠民大事小情,大幅增进群众福祉,千方百计提升群众满意度。

通河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辐射社区和8个乡镇分院。记者在消毒供应中心了解到,这里每天大约消毒手术和处置相关用品器械320件,一步到位为社区和乡镇医疗机构把好关。“医共体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匹配上县级医院的诊疗标准。”医院党总支书记魏广君说。

通河县大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目前已覆盖全县122个医疗卫生机构。成立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及消毒供应“五大共享中心”。建成集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覆盖243项业务功能,实现患者信息、既往病历、处方数据实时互通互认。年初以来,医共体共接收患者21.1万人次,住院患者8500人次,县域内就诊率同比上升15%。资源整合优化,抽调40名技术骨干,组建12支“名医下沉”队伍,今年以来累计下沉基层1320次,为3.8万名群众免费提供坐诊服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200余人次。

优化医疗服务,医防融合“一体化”。以120急救中心为枢纽,联动5个急诊急救中心,健全“基层首诊-线上会诊-双向转诊”机制。今年以来累计完成双向转诊206人次,人均每日节省费用70元。与北京安贞医院合作建成投用心血管导管室,邀请安贞医院专家实地教学指导,选派优秀医护人员跟岗学习,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合作,成功解决通河县以往无法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症患者抢救问题。今年9月起,积极与哈医大一院、二院等三甲医院开展技术合作,省级以上医院专家每周两天到县医共体总院出诊。设立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统一2026种药品目录,实现药品统一管理、统筹调配。全域推行“智能监管+DRG支付”体系,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持续改善居住环境,“小资金”撬动“大民生”。因建设年代较早,通河县部分老旧住宅小区成了既不符合国家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政策,又未建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两无”小区,供热管网老化、屋面渗漏、道路破损、设施缺失等问题突出。对此,通河县积极探索“居民共担、政府补助、建管并重”改造模式,出台《方案》。在改造前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精准列出“改造清单”,并由业委会自行聘请施工方,县住建局、通河镇政府、小区业委会全程参与质量监督,资金使用情况让居民放心。年初以来县政府投入补贴资金377万元,撬动居民出资223.4万元。10个“两无”老旧小区从“旧破差”到“新净美”,1200户居民住进“新家”。坚持“改造一批、管好一批”,由相关社区牵头成立业委会,聘请专业化物业企业实施管理;将改造后的小区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常态化维护小区环境。

实施多层小区燃气管道建设。为切实解决县城居民用气难题,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今年计划投资近3300万元,实施多层小区燃气管道项目,从根本上终结瓶装液化气等传统供气方式的不便与安全隐患。项目共涉及31个小区125栋多层,新建市政燃气主干管道长度1056米、小区支干线管道8577米;新建住宅楼管道37134米,入户装置7930套。该项目于9月初开始施工,11月末完成主体施工建设,将彻底解决7930户居民的用气问题。

开展供热热源项目建设。为保障居民冬季供暖质量,通河县积极推进供热热源项目建设,申请专项债0.9亿元,政府匹配0.3亿元,现已完成所有前期手续办理、三通一平、土建基础施工等工作,锅炉部分锅炉本体已完成施工和锅炉水压测试,并已通过哈尔滨市锅检院检测。目前正在进行钢结构施工、室内装修施工、锅炉配套设施安装施工,12月中旬将具备点火使用条件。项目投用后,可增加集中供热能力100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供热能力缺口问题。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