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面书生”到“煤海尖兵”:新兴煤矿大学生智能化团队锻造记
2025-11-27 14:10:28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作者:崔立东

2025年冬日的一个午后,一阵压抑却又饱含激情的欢呼声,从龙煤七台河矿业公司新兴煤矿地下千米深处的极薄煤层中骤然迸发,在幽深的巷道间久久回荡。几位年轻人蜷缩在狭窄的空间里,历经三个月的昼夜奋战,终于让新兴煤矿的第七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成功运转起来。

从四年前全国第一个0.8米极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在这里诞生,到如今已开拓到第七个,这支平均年龄34岁的团队,用技术创新将不可能变为现实。他们攻克了极薄煤层开采中设备易损坏、开采效率低等难题,让智能化综采技术在这片“夹缝地带”大放异彩。

当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启动“一键启停、自动跟机、远程割煤”作业模式时,这群年轻的大学生技术团队,不仅实现龙煤七台河矿业公司智能化采煤一次又一次突破,更完成精神上的淬炼与蝶变。他们用青春的智慧与汗水,在这片被视作“生命禁区”的极薄煤层中撬开属于未来的希望之窗。

淬炼:从“听不懂”到“顶梁柱”

在今天的龙煤七台河矿业公司,智能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的生死命题——面对资源萎缩、灾害叠加、劳力短缺的三重困境,企业必须向科技要效率,向智能要未来。为此,新兴煤矿破局而立,成立“数智化综合保障室”,将全矿十名顶尖技术人才拧成一股绳,打造高效协同的“技术尖刀班”。

而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正是这群既懂理论又肯扎根一线的年轻大学生——他们像一颗颗火种,被投进了煤矿智能化的熔炉。

2021年启动的“雏鹰成长计划”,为他们在百里矿山铺就了淬炼之路,让青春的翅膀在实操中逐渐硬朗。

崔向宇

黑龙江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的崔向宇,四年前曾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民营煤矿的高薪橄榄枝,一边是新兴煤矿这块“煤矿智能化试验田”。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带着“把论文写在井下”的信念扎进了煤海。

2021年新兴煤矿首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筹建时,崔向宇成为首批8名大学生攻关组成员。如今四年磨一剑,当年的青涩学子已成长为102采煤区生产副区长,在千米井下指挥若定。

“当年外派安徽淮南矿业学习,淮南矿工的理论功底和实操能力像一记重锤狠狠砸醒了我们。”崔向宇攥着拳头回忆,“差距越大,赶超的火苗烧得越旺——我们暗下决心:必须让东北煤矿的智能化水平站在全国前列!”

学成归来恰逢疫情突袭,智能化装备厂家技术人员无法到场。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年轻人,顶着“无图纸、无指导、无经验”的压力,毅然接下这项艰巨复杂的安装工程。

“自己干,肯定行;不成功,不收兵!”如今已是机电科副科长的李明,回忆起当年在井下立下的军令状,黝黑的脸上仍透着倔强,“现在想起来后背还冒冷汗,但当时就一个念头:绝不能让东北煤矿的智能化梦想卡在我们手里!”

“屡试屡败,愈挫愈勇!这群孩子有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矿党委副书记周岩提起他们就眼含笑意,“白天在井下摸爬滚打,晚上抱着技术手册啃到深夜,成了家常便饭,硬是在漆黑巷道里蹚出了一条智能化通路。”

“厂家设计的快插光纤在井下像玻璃一样脆,三天两头就断。”黑龙江科技大学毕业的曹玉磊,用计算机思维给设备“把脉”,“我们用钢丝护套连接器替代后,不仅抗造耐用,成本还降了三成。”

曹玉磊

这个戴着眼镜的书生,在井下练就了“火眼金睛”,总能从密密麻麻的线路中揪出“病灶”。

正是这一次次从零开始的摸索,一场场向难而生的攻坚,让这群曾连术语都听不懂的“门外汉”,淬炼成能独当一面的“顶梁柱”——他们的手掌结着老茧,眼神却闪着光,成了煤矿智能化最坚实的脊梁。

“逆行者”:在煤海深处点亮青春矿灯

当同龄人涌向写字楼敲击键盘时,这群年轻人却背着矿灯走进千米井下;当城市在午夜沉睡时,他们正弯腰穿行在黑暗巷道——在职业选择多元的今天,他们用沾满煤屑的手掌托举煤矿智能化的未来,成为这个时代特立独行的“逆行者”。

每月20余次下井记录是青春的勋章,三班轮岗的作息表永远与星辰为伴。当城市霓虹闪烁,同龄人在直播间点赞、在商圈流连时,他们正蜷缩在0.8米高的采煤工作面,手指在传感器面板上跳跃,安全帽的矿灯光束如流星般划破煤海,在岩壁上刻下银色轨迹。

“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最艰苦的事业,这群孩子是煤矿的未来脊梁!”新兴煤矿党委副书记周岩望着井口方向,眼角的笑纹里盛着骄傲,“他们用青春体温焐热了坚硬的煤层。”

国庆

103采煤队六采区副区长国庆,是这支“逆行队伍”里最年轻的身影。这个刚满24岁的小伙子,两年前还是个连矿灯开关都要摸索半天的白面书生,如今安全帽下的眼神却比矿灯更亮。

2023年8月,年仅22岁的国庆从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专业毕业后,他追随师兄们的脚步,来到新兴煤矿,走入千米井下。他被分配到极薄煤层智能综采专班,加入到大学生智能化保障团队,成为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第一次下井像只受惊的羔羊,攥着翟云副总工的衣角不敢松手,生怕掉进漆黑的煤仓。”国庆挠着头笑,矿灯的光晕在他年轻的脸庞上跳跃,“现在回头看,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工装、磨破的手套,都是成长最好的勋章。”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藏着一沓相似的“青春蜕变记”。

左六片58号煤层是出了名的“巴掌工作面”,0.85米的平均高度让一米八的国庆只能匍匐前进。冲击地压来临时,岩壁震颤如雷,煤尘在矿灯下弥漫成雾。就在这片“跪着工作”的空间里,他用两年时间把地质图纸刻进脑海,将操作规程练成肌肉记忆。

“技术是劈开黑暗的矿灯!”如今的国庆谈起规程设计侃侃而谈,西六采区4000米巷道20度斜坡,他扛着20斤重的仪器两小时就能登顶。那个曾被工友笑称“豆芽菜”的大学生,现在手掌结着铜钱厚的茧子,臂膀能轻松扛起百斤电缆,矿灯映照下的脸庞写满坚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首个智能化工作面的成功,迅速在全矿形成强大示范效应。这支年轻的团队,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与主人翁精神。

4年时间,新兴煤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从无到有,如今已开拓到第七个。

“崔向宇的102采煤队正忙着回撤,新工作面紧锣密鼓安装中;国庆的103采煤队也在紧锣密鼓回撤安装……”

一套价值1300万元的智能化电液控系统,在他们手中辗转效力四个工作面。“我们不糟蹋设备,”曹玉磊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安装、回收、保养都自己干,像呵护孩子般精心分类封箱入库,下次开箱就能用。”

4年间,仅此一项就为企业省下近4000万元设备投入。

他们的辐射力,远不止于此。从绞车电控到私有云平台,从井下万兆环网到AI智能视频分析……在他们推动下,新兴煤矿智能化建设由点及面,“智慧矿山”已初具雏形。

破局:体制革新为“智慧引擎”强基赋能

智能化建设的浪潮奔涌向前,人才管理的“卡脖子”难题却悄然凸显——技术骨干“各自为战”,创新火花难以燎原成势。

过去,技术人员像一盘散沙分布在各系统,攻坚力量难以凝聚。为打破这一困局,新兴煤矿领导班子以“刀刃向内”的魄力果断决策,成立“数智化综合保障室”,将包括技术员崔向宇、郭东铭、曹玉磊;技术工人程鹤、代鲁彬、赵航等为代表的十多名技术尖兵拧成一股绳,锻造出高效协同的“技术尖刀班”。

这不仅是体制机制上的一次深刻变革,更是从“单兵作战”到“军团攻坚”的战略跃升——专业壁垒被打破,创新资源加速流动。

保障室成员各展所长,分工明确又紧密协作,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解决复杂问题的效率大幅提升。

新成立的保障室接下的头一桩任务,便是勇啃全国首创的0.8米极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安装这块“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数智化综合保障室成员在狭小的空间内作业(左起崔向宇、赵航、曹玉磊)

0.8米的作业空间里,技术人员如同“壁虎”般半匍匐操作,安全帽与顶板碰撞的沉闷声响成了工作背景音。即便在“跪着也要干”的绝境中,这群年轻人的技术嗅觉依旧敏锐如鹰。

当电缆架卡滞采煤机的隐患浮现,问题迅速反馈至保障室。副主任张晓亮连夜牵头攻关,图纸在矿灯下铺展,演算声与巷道风声交织,破晓时分便拿出电缆架自动收放方案——难题应声而破。

“数智化综合保障室的成立,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有效放大了技术综合保障优势。”副矿长杜凤江对此连连称赞。

正是这种敢于破局的创新精神,为新兴煤矿的智慧化之路筑牢了最坚实的制度基石。

“短短四年,这群年轻人已长成参天大树!24岁的国庆能独立完成规程设计,今年被提拔为六采区技术副区长。他们是企业的脊梁,更是老煤矿的未来曙光。”新兴煤矿党委副书记周岩望着井口,眼中满是骄傲:“后生可畏啊!”

新兴煤矿智能化综采团队像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加入。

数智化综合保障室部分成员研讨中(左起郭东铭、程鹤、代鲁彬)

如今,新兴煤矿智能化综采155万吨的累计产量背后,是青春与煤尘交织的无悔答卷。

4年来,新兴煤矿“大学生智能化团队”吸引了一批采矿专业大学生毅然选择矿山一线,走向煤海深处……

这些年轻人的选择,为这座老矿企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

他们用沾满煤屑的双手书写着时代答卷,将个人理想融入企业发展的洪流,把高深论文写在了祖国最需要的煤海深处。

记者 崔立东

编辑:李洪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