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木版油印 黄泰华
《眸》 套色木刻 黄泰华
《醉村》 套色木刻 黄泰华
《月夜》 木版油印 黄泰华
黑龙江素有版画大省之美誉。崛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大荒版画早已蜚声中外,随后发展起来的阿城、大庆、鸡西、大兴安岭等地的版画创作群体与农垦系统的北大荒版画如群星璀璨,传承延展着北大荒版画学派的风格与技法,以多样的形式与形态丰富着黑龙江的版画创作。
阿城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版画艺术之乡”,这一称号的获得既得益于北大荒第一代版画家晁楣、张作良、张路、张祯麒等人的辛勤付出,还和阿城当地版画家的努力耕耘密不可分。
黄泰华就是阿城版画群体的创建者和带头人之一。从高中毕业进入到阿城县文化馆工作,黄泰华的创作活动与艺术生涯就与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鉴于他在阿城版画组织工作中的突出贡献以及个人版画创作的卓越成绩,1999年,黄泰华被中国版画家协会评为二十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优秀版画家,获中国“鲁迅版画奖”荣誉称号。
作为一个多产的版画家,黄泰华一直保持着旺盛的艺术创作力。从1989年至2019年,他的版画作品连续六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并先后九次入选全国版画展,可谓名副其实的奖项收割机。在他的刻刀之下,万物皆可入画,虽然题材内容形式多种多样,但真情实感是其始终不变的旋律。他的版画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
民族风情
1947年黄泰华出生于阿城玉泉镇朝鲜族聚居区,勤劳质朴的民族性格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画家说“对家乡的爱主宰着我的创作灵魂”,篱笆上振翅欲飞的红蜻蜓、老井旁玩耍嬉戏的小狗、耕作后稍作休息的老黄牛、风雪夜中那盏照亮归途的红灯笼,他用饱含着爱的刻刀,传达出可状可感、可思可忆的乡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了黄泰华版画创作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晨光中溪水边用棒槌洗衣的妇人、月光下牧牛归家的男子、劳作后踏歌而行的父老乡亲、节日里身着民族服装的少男少女,即使是艰辛平凡的劳动生活,在黄泰华的刻刀之下也闪烁着诗意光辉。
在各类艺术作品之中,“她”形象代表着祖国、河流、故乡等孕育生息的物象,“她”也经常出现在黄泰华的版画中。《偏爱》组画表现了母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一幅刻画了广袤金黄的田野上,一位母亲坚定而行,她的左手向后扶持着背负的孩子,右手把持着头顶物品,这沉甸甸的物品也许是给田中劳作家人送去的饭食,也许是搬运的收获果实。母子二人的动势组成了V字形构图,“偏爱”既表现了母亲的舐犊情深,母子之间的难舍难分,还反映了大自然对生长于斯、劳作于斯人民的慷慨馈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黄泰华以古典主义的手法创作了一系列交织在传统与现代中朝鲜族女性形象,表达出对她们的热爱与赞美。这些女性身着民族盛装,跽坐在极具民族特色的室内空间之中,“对镜贴花黄”,前面的矮桌上的镜子映照着她们的端庄秀美。作品直接以朝鲜族女性名字常用字“淑”“贤”“玉”“福”来命名,展现出了朝鲜族独特的民俗风貌。
2
万物深情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艺术家,黄泰华细腻敏感,不舍爱与深情,“我不想单纯地反映自然,而想通过自然表现人的潜意识,把生命的自然人格化、人性化”,他予生命以温暖,予万物以深情。他热爱家乡的黑土地,热爱与之休戚相关的自然万物,将情思注入作品,将感悟融入意象,雪地里呢喃细语的小鹿、月光下相伴相依的老虎、莽林中比翼双飞的仙鹤,这些自得的、自由的生命充满着灵性、吐露着爱意、绽放着光芒。
“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草木、世间风物在画家的刻刀下微笑着、述说着。黄泰华2012年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生我养我的地方》《桃花盛开的地方》,画面从早年的乡情小景转化为视域开阔的北方大地,紫色、橙色、粉红色浪漫唯美的色调,使这些魂牵梦绕的“地方”充盈着欢快愉悦氛围。田野哼唱着希望的歌,仙鹤在天空中起舞翱翔,羊群嗅着大地的芬芳满心欢喜地踏上归途,写景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画家寄情于物,赋彩从心,把主观审美情感融注于具体的感性形象之中,使自然人格化、宇宙人情化、对象审美化。正是源于“使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艺术对象化创造,平常的风景才具有了人格的精神和力量。
画家用饱含浪漫情愫的刻刀创造了一个心与物会、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万物不似常见的泛咏自然,而是饱含深情的爱,这种爱穿越物种,充满着人性的温暖和光辉。
3
时代激情
艺术如果不反映现实,终归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当艺术家与生活融为一体,他的艺术作品便具备了丰富又多彩的内涵。黄泰华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实实在在的经历着、体会着岁月的脉搏与强音,他用版画作品讴歌时代精神、激扬家国情怀、刻画最美人物。
在这个版块中,黄泰华突破了北大荒版画以风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人物不再是风景中的点缀,而是时代的代言者。2018年到2019年创作的《眸》《光》《煦》《冬》,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精微细腻的笔触、特写镜头的构图,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普通劳动者勤劳质朴、真诚憨厚的形象。他们虽然饱经沧桑,但依旧果敢坚毅、乐观豁达,他们不仅是黑土地上的开拓者,还是整个民族的脊梁,正如作品的名称一样,这些劳动者焕发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和希望,传递着生活中的光与热。
疫情期间,许许多多的平凡人勇担社会责任,为抗疫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黄泰华为时代存照,2020年创作了由多个单独小画面平铺而成的《抗疫2020》《无吻之爱》,强烈的黑白对比、粗粝的刀触既是对当时严峻环境的描摹,又起到了强化人物光辉形象的作用;群像拼图表现出了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
已过古稀之年的黄泰华勇于尝试、不断创新,“具象、意象、抽象、写实、变形、构成……都是我力图驾驭的艺术语言,用木板、铜板、丝网等材质版种,单色、套色、油印、水印等印刷工艺来达到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借由不同风格、元素、技法和意境的艺术作品,让观者感受到多重文化魅力和人文张力。
艺术创作不仅需要一双敏锐的眼晴,一个想象力非凡的大脑,更需要一颗情感丰富的心灵。情感是黄泰华艺术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他艺术的归宿点,他为民族传神、为万物抒情、为时代放歌。他以唯其真、唯其诚、唯其情的版画作品打动人的情感,陶冶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