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绪天 本报记者 刘莉 李爱民
又到一年五四青年节。有人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一年年,因奋斗而精彩的青春故事也在各行各业中不断涌现,经久不衰。
哈尔滨市成高子镇中心校的窦超、王禹,这对服务乡村教育的“夫妻档”教师,便是众多有情怀的“年轻人之一”,他们将奋斗写进教案,将对乡村孩子一点一滴的爱融进青春年华里。
她为学生们遮阴 他带少年们追梦
90后的窦超,将自己的教育工作比作“叶的事业”,她常说:“虽然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花的事业是芳香的,但我愿意做叶的事业,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为农村留守儿童输送知识的同时,用自己全部的爱,为这群孩子遮风避雨。”
窦超这样说,也这样做。2013年她以笔试、面试第一名的成绩通过教师公开招聘,进入成高子镇中心校后,便将阳光、自信带给了她所教过的所有学生。“窦超有爱心、有责任感,热情、阳光,是老教师喜欢、学生喜爱、值得培养的青年教师。”这是成高子镇中心校校长赵承对窦超的评价。参加工作的第六年,窦超被评选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
王禹从小立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2012年6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来到成高子镇中心校,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参加工作以来,王禹一直践行着“以体育人”的初心,边教边学。
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在学校足球训练场,在海南、福建、辽宁足球赛场上,都留下了王禹带着足球少年们努力奔跑、追逐梦想的汗水与脚步。王禹是教练,是老师,还是足球队里留守儿童的“家长”。他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体育先进个人、哈尔滨市“四有”好老师。
两位青年教师在相识的第七个年头组成了家庭,并迎来了自己的宝宝,2022年被评为“哈尔滨市女职工最美家庭”。
“成为一束光,照亮孩子的成长路”
窦超告诉记者,从教以来,有很多与学生们难忘的点滴故事,一张张纯真的孩子笑脸和他们身上或多或少的故事,总在鼓励着她为爱前行,这其中,“依天的故事”尤为记忆深刻。
依天的爸爸、妈妈都是聋哑人,现在已经离婚。而他只能在几位姑姑家轮番寄住。窦超回忆道:“依天一年级时上课不听课,用水瓶、铅笔、橡皮筋做小汽车,放在桌子上滚动。老师上课他玩车、同学写字他玩车,让他这个‘小司机’执笔,他却拿着铅笔在同学身上、书包上、班级墙壁上作画,如果被打断,他则会改练武术——‘鲤鱼打挺’,在地上翻滚。当时的他,真是班级里‘不小的麻烦’。”
“与依天真正的认识起源于一个午休。”窦超回忆道,那是个艳阳高照的中午,依天从外面气喘吁吁地跑回来说:“老师,操场进来只小狗。”我问他:“你喜欢小狗?”他说:“挺可爱的。只是它跑了那么远,会不会找不到爸爸妈妈了。”一个让人始料未及的回答,瞬间刺痛了她的心,“依天在看到那只小狗时,可能想到了自己。那是依天对自己不能时常见面的爸爸妈妈的想念,是压抑在孩子心底渴望和爸爸妈妈说的心里话。看着眼前如此弱小的依天,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他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关心、渴望被爱护。”
从此,学习上、生活中,窦超给了这个孩子更多的“偏爱”,渐渐地,依天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阅读流利、生字听写正确、数学基础完全不在话下。就这样,依天在窦超的“羽翼”下一天天成长。
依天五年级时,一个飘雪的春日午后,操场上冰雪融化,积水较多,自由活动时学生们出去玩了会儿雪。不一会儿,依天兴奋地回来告诉窦超:“老师,有个神秘礼物。”窦超和他来到楼下,看到两个黑黑的球,对依天说:“给你和这个雪人拍张照吧。”依天却说:“老师,雪人不是我一个人堆的,这是我们大家送给老师的‘非洲雪人’,我们一起拍照吧!”看着孩子们弄脏的小手、想到即将毕业面临分离,照片里的窦超眼含热泪。
从一个缺失家庭父母关爱、曾经“不讲规矩”的少年,成长为成绩优异、热爱集体、阳光自信,依天的故事只是窦超安心扎根乡村教育的一个生动注脚。“我希望成为一束光,照亮乡村孩子的成长路。”窦超说。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
王禹一直相信青少年有一项喜爱的体育运动,不仅是学习的重要动力,还可以陶冶情操、重塑品格。王禹与小溪的故事就是始于足球。
不愿意学习、破坏公共设施、损坏同学物品、不合群,这是曾经大家眼里的“淘”孩子小溪。学校多次教育并与家长沟通都无济于事,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王禹发现了小溪对足球有很大兴趣,便邀请他加入足球队,担任守门员。王禹每天带着小溪进行门将的技术技能训练,参加集体活动团队性训练。经过四年的足球训练,小溪改变了很多,每次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比赛中的小溪会与同学沟通战术,督促队友跑动,像一个小教练一样。足球改变了小溪,让他找回了自信,消除了自卑、唤醒了自尊。
佳佳(化名),是所谓的“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再婚,把孩子扔给老人。2020年春,学校不能如期开学,要采取网络授课方式上课。然而,佳佳是无网络电视、无智能网络终端、无网络的“三无”家庭的孩子,想有一部智能手机上课根本办不到。窦超和王禹得知佳佳情况后,立即为她准备了一部手机、一张手机卡,并承担网课期间所有的电话费用。
离网络授课还有三天。天空下起鹅毛大雪,王禹开车来到佳佳所在的村屯。一看见王禹老师,佳佳就飞奔过来,摇晃着他的胳膊,兴高采烈地说:“王老师,是你呀!赵校长告诉我今天有人给我送手机。”王禹边递手机边说:“瞧,我还给你带好吃的了。”王禹打开车后备厢,里面满是水果、牛奶、饼干和小零食。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耕耘在乡村教育这片热土的第十个年头,王禹依然坚定地继续扎根在这里,传承“教育报国、诲人不倦”的优良家风,以实际行动诠释乡村教育者的担当。窦超和王禹说,他们将携手前行,孜孜不倦播撒着幸福的种子,幸福着学生们的幸福……
窦超与毕业班的学生们合影留念。
图片由哈尔滨市成高子镇中心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