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
“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融合,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关键意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科学研究的核心阵地,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主动探索构建思创融合教育体系,不仅能将价值引领深度贯穿于双创教育,推动“双创”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就业质量提升,还能将创新思想、观念、精神及社会需求融入思政教育,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与使命责任意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思创融合体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拓宽思创融合模式的转型路径
立足战略发展全局和高等教育发展走向,要实现高质量人才供给,主动变革传统育人思路和育人理念。因此,高校应主动对标新需求、新要求,以创新思维为引领,坚持推进教育改革,着力提升培养实效。创新育人理念,构建新型教育模式。新时期,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对高品质“双创”人才需求量的激增,高校要兼顾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全面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等的综合发展和整体跃升。基于此,一种强调学科融通和教育全面性的新模式——思创融合教育模式应运而生。高校应以思创融合新理念为支撑,以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结合为载体,全面统筹思政教育资源与“双创”教育资源,实现价值观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双重培养,以提升人才培养实效。完善顶层设计,保障协同育人机制。思创融合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高校应在党委领导下,优化工作机制与顶层设计,构建跨部门、跨学院的协同育人格局。形成院校两级党委主导顶层设计,主管部门、教学部门、行政部门、宣传部门等协同联动、各司其职的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系统梳理思创融合工作的重点、难点,制定涵盖改革方案、培养目标、考核标准与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方案,分阶段推进教育改革。通过教育推进会、工作部署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明确责任分工,统一思想认识,为教育改革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每学期对思创融合教育成效进行量化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保教育改革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强化思创融合教育的人才支撑
提升教师队伍的思创融合素养,深化其对思创融合教育价值的认知,推动教师队伍协同发展,是思创融合教育的关键环节。高校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保障体系。创新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将思创融合实效、教师指导“双创”实践等与教师职称晋升、外派学习等挂钩,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重视程度。强化交流沟通,加强队伍协作。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借助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教学观摩等手段,助力“双创”教师队伍强化对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的思想重视,助力思政教师树立“思政教育+双创教育”的融通式教育观念。借助红色研学、就业指导、生涯规划、技能比拼大赛等主题活动和专项活动,为教师素养提升、业务能力跃升、团队凝聚力增强提供活动契机。借助结对帮扶、组建融合育人共同体等手段帮助教师队伍掌握更多协同育人技巧与策略,逐步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加强专业培训,提升育人能力。制定思创融合专项培训计划,构建涵盖基础课程、进阶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梯度式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思创融合育人能力。引进校外优质师资,邀请知名院校骨干教师、教育专家开展线上线下培训,通过专题报告、教学示范、案例研讨等形式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搭建研修与课题研究平台,推动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从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的转变。
创新思创融合教育的多维实践
基于思创融合理念的创业人才培养需采用多维度、多路径协同推进的策略,依托“课程-赛事-研训-工坊”等育人举措,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支持体系,提升思创融合育人实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价值引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构建价值引导与“双创”能力培养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业人才。将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深度融入“双创”课程教材,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将个人职业规划、创新能力培养与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如深圳大学开发的《创新创业与社会责任》课程,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融入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创新创业中践行社会责任。该课程自开设以来,受到学生广泛好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创业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开展主题赛事,深化实践育人。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思创融合知识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系列赛事,引导学生运用思创融合理论与实践方法开展社会调研、项目论证与实践创作,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优的目标。以中国石油大学文法学院在2024年举办的“思创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为例,该活动鼓励学生基于自身专业背景、学科背景或其他相关资源,为解决农业农村、城乡社区发展问题,助力乡村振兴、社区治理,进行项目设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搭建实践平台,营造文化氛围。构建思创融合实践与交流平台,打造创客空间、思创训练营、文化节、主题工作室、学生社团等实践载体,营造浓厚的思创融合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活动宣传、赛事推广、案例分享、典型事迹宣传等工作,为思创人才培养构建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态,提升学生思创实践参与度。如西安交通大学的“钱学森书院”,为学生提供了集学习、实践、交流于一体的思创融合空间,学生可以在这里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学术研讨等活动。书院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网络渠道,定期推送优秀创新创业案例与学生事迹,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深化产教融合,拓展研训平台。依托校地协同、产教融合,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与研训平台。一方面,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训,通过工学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研发项目、科学实验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培育“双创”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搭建联合研发中心、研究院等平台,汇聚校内外专家团队,围绕企业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全方位提升学生思创素养。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该校与华为、中航工业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学生在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参与5G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技术研发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前沿技术,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其研发成果多次在国内外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数字经济视域下“思创融合”创新创业指导路径研究”(编号:23SKSZ073)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