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清玉
10月6日,中秋佳节的团圆氛围里,来自西藏日喀则地区福利院的8名失亲儿童研学团,在哈尔滨完成“西藏—黑龙江青少年阳光陪伴研学行”结营仪式,一场跨越4000多公里的跨区域研学画上了圆满句号。这场由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主办、黑龙江智慧研学云平台承办的研学活动为期7天,以“深化龙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为核心,将红色教育、生态体验、文化对话与情感陪伴融为一体,书写着黑龙江全方位对口支援的生动实践。
“高铁的速度真快呀,海豚和白鲸表演真好看!”9岁的普布次仁眼里闪着光,这是他第一次离开青藏高原,一路向北的旅程里,黑龙江截然不同的风景让他充满好奇。
此次研学自启动以来,研学团先后走进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地,让首次走出青藏高原的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龙江大地的多元魅力。在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让藏区孩子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力量;在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的翩跹舞姿,让他们领略到湿地生态的壮美;在哈尔滨,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美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科技魅力、北大荒博物馆的农耕史诗、巴洛克街区的民俗风情以及哈尔滨极地馆的海洋奇观,更让孩子们对“龙江印象”有了立体感知。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西藏,在黑龙江我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还交到了很多新朋友。”15岁的普布仓决略带害羞却难掩喜悦,原本内向的她,在这段旅程中逐渐打开了心扉。全程陪伴孩子们的研学导师徐子力更是深刻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变化。“这些西藏孩子们的眼睛里,藏着最纯粹的光。他们的质朴是藏在细节里的,会把自己收到的礼物塞给照顾他们的人;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更是藏不住的,每到一个新地方,眼睛里的好奇根本挡不住。”徐子力说,在铁人纪念馆,孩子们追着问王进喜爷爷的故事。在扎龙湿地,他们会用手机拍下鹤群起飞的瞬间,说要带回西藏给福利院的小伙伴看。这段旅程里,她看到的不仅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更是两种文化在真诚互动中慢慢靠近的温暖。
“更让我感动的是‘双向的奔赴’。”西藏日喀则市带队教师米玛普赤说,孩子们不仅在吸收龙江的文化,也在主动分享西藏的故事。在她看来,这场研学不是单向的“走出西藏”,而是龙藏两地青少年的“双向靠近”,援藏工作从来不是简单的帮助,而是让两地的孩子互相看见、互相接纳,让民族团结的根扎得更牢。这样的活动,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
“全方位援藏,既要送政策、送资源,更要搭平台、连人心。这次研学不仅是带孩子们看世界,更是让他们成为龙藏跨文化交流的参与者。”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临时党委副书记张维国说,此次研学打破了地域隔阂,整合了黑龙江的红色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与家庭资源,既为日喀则失亲儿童送去了陪伴与心理支持,更通过“沉浸式体验+情感式联结”,让龙藏青少年在并肩同行中交心、在深度交流中交融。
据悉,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自进驻以来,始终将“青少年交往”作为深化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此次研学行,不仅为龙藏青少年交流写下温暖一笔,更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两地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全方位对口援藏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